龐溟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4年經濟工作和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並把舵定向和系統部署了2025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意味着在近期一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發力護持下,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幾無懸念。與此同時,會議秉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的基調,直面「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當前面臨的難題和挑戰,表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與2023年底會議的表述類似。
和2024年12月的政治局會議公告相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依然表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但未見此前飽受矚目的「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字眼。筆者認為,這並不意味着政策立場和力度的回撤,更多地只是為外部不確定性留有武器庫、工具箱和預期差。會議明確2025年「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工作目標,說明2025年宏觀政策相比2024年9月份以來將在保持延續性、協同性的基礎上,實現更大力度、更好配合、更高質量、更強效果。
明年GDP增速定為約5%概率大增
從首次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到自2011年以來首次轉向「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再到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預計增量政策工具的量、質、效都會有明顯提升,讓企業和民眾可感可及,促進經濟復甦,且2025年將GDP增速目標定為「5%」左右的概率大為增加。
從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再到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會議明確提出了2025年經濟工作的9項重點,對改革和發展、當下和長遠、內生動力和拓展外部空間進行了統籌、兼顧與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與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排在第一位的重點任務已從去年的「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變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並特別強調「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帶來不利影響
在筆者看來,這恰恰反映出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保護主義上升、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等大背景下,對擴大內需的更深理解與更高重視。
會議具體指出,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消費和投資組成的內需,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依筆者之見,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消費和投資就都要抓、都要硬。
一攬子政策續加碼推動消費及投資
預計,特別是一攬子政策將持續加碼、協調配合,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將更為同向發力,繼續通過「兩重」、「兩新」來提振社會有效需求、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政策加力、需求回暖、信心整固、預期修復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費需求和企業投資意願將不斷提升。
因此,在消費方面,必須堅持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針對市場需求、新興需求、升級需求、人民群眾重點需求,提高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更為積極主動地開展補貼、優惠,加大對居民消費能力的支持力度,有效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
在投資方面,必須進一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有序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及其他重大項目建設,有度超前部署設備更新改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領域的發展,有效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帶動全社會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財政良性循環。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