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劉燕卿(左)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鄭宏泰昨公布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在銀行存息仍相對較高、加上投資環境波動下,不少港人繼續選擇「現金為王」。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昨公布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發現逾67%受訪者有儲錢習慣,與去年相若,每人平均月儲9,800元,較去年升9%,創調查以來新高,有近四成人月儲最少1萬元,較去年增加6個百分點,有18.2%人更月儲最少2萬元。有高達近八成受訪者表示,主要靠銀行活期或定存來儲錢,較去年多近5個百分點,不過受減息影響,選擇投資股、債或基金等儲錢比例較去年亦有回升。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連續7年進行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是次調查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調查於今年8月23日至10月7日,透過隨機抽樣並以電話訪問形式,訪問了共1,001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人,並對323名準退休人士進行了深入意見調查。調查發現,近兩成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有定下年內儲蓄大計,平均目標年儲30.7萬元,是調查進行以來最高,按年激增68%,其中66%人有信心今年可達標。

平均擁103萬儲蓄才有安全感

調查亦顯示,港人就現有儲蓄能夠帶來「安全感」評分為53.5分,有近75%受訪者的儲蓄「安全感」評分達50分或以上,與去年相若,至於給予80分或以上的比例為17%,較去年升近3個百分點。調查顯示,按維持一年生活水平來說,港人今年認為平均需要擁有103萬元儲蓄或流動資金,方能獲足夠安全感,較去年微跌近半成。

至於準退休人士方面,調查發現,有逾八成人有儲蓄習慣,較2019年調查顯著上升,增加約10個百分點;人均月儲9,600元,比2019年調查的9,900元微跌三個百分點。受訪者平均認為需要擁有545萬元儲蓄才有足夠「安全感」,以作退休之用。調查亦顯示,準退休人士平均計劃在64歲退休,而直接影響他們退休後的「安全感」的三大主要因素為健康的身體 (79%)、足夠的儲蓄(43%)及穩定的居所 (28%)。

儲錢方法方面,近57%準退休人士以銀行儲蓄形式儲錢,其次近30%選擇投資金融產品。調查亦顯示,若無足夠儲蓄,受訪的準退休人士會傾向通過兼職工作 (34%)、節省支出 (17%) 及延後退休 (17%) 等方式,來維持生活穩定。

息率下降 惟銀行存款仍受歡迎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劉燕卿表示,是次調查在全球息率仍相對較高的環境下進行,市民傾向以銀行存款作儲蓄方式的情況明顯,隨着環球踏入減息周期,她認為息率下降無疑影響儲蓄的吸引力。不過不同人對儲錢有不同考慮,加上息率並非快速下調,相信市民不會因為減息突然將存款全部提走不再儲錢,故料整體儲蓄情況不會有太大轉變。

對於是次調查結果顯示港人儲蓄率較高,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鄭宏泰則表示,華人社會習慣面對困境時會傾向儲蓄,因此現時經濟低位的情況下刺激消費非常困難,他留意到本港經濟正慢慢復甦,如香港競爭力指數、經濟發展、市民入息中位數均有上升,他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比喻香港現時情況,意味「病來得快,恢復得慢」,認為高儲蓄率證明市民對未來仍抱有憂慮。

近四成人儲蓄目的「應付不時之需」

儲蓄目的      佔比

應付不時之需    39%

準備退休      25.9%

令將來生活得更好  14.7%

子女教育/供書教學 8.4%

旅行        3.8%

照顧家人      3.7%

買樓        3.6 %

長線投資      3.4%

滿足其他購物慾望  2.9%

進修        2.2%

製表:記者 馬翠媚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