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香港經濟復甦進程在後疫情時代不如預期,急需方法救亡。現時庫房財赤嚴重,不能期望香港特區政府會以銀彈支援。正如上星期專欄文章所說,振興本地股票市場,從而實現財富效應極為重要。另一方面,舉辦不同國際峰會、拍賣會及展會,亦有助刺激消費市道,而現正舉行的工展會,便是一個好例子。
工展會於12月16日在維多利亞公園揭幕,一連24日舉行,人頭湧湧。開幕當天,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臨展會參觀,他不單認為氣氛良好,更表示廟街夜市開鑼是「夜繽紛」,成功搞旺本地夜經濟,而工展會則是「添繽紛」,希望開心氣氛可以延續至聖誕及新年,市民在港消費樂也融融。
事實上,今年工展會完全恢復至疫情前盛況,規模超過900個攤位,內容豐富多元,包括極具代表性的「工展小姐選舉」;每年矚目的「1元、1折」優惠涵蓋數百項限量商品;多重抽獎及有獎遊戲,送出名貴家電等總值400萬元的禮物;更有與眾同樂的娛樂活動,如新疆知名的「木卡姆藝術團」到場表演集體舞及歌曲演唱、粵劇折子戲、拉丁舞等,以及不少本地知名品牌更是睽違多年後再度參展,反映對工展會的支持及信任。此外,工展會首次設酒精飲品攤位,市民可以即場試飲。有展商指出首日生意十分旺場,生意額較預期多出一倍,當中除了本地市民外,更有不少遊客參與,丁財兩旺,相信可吸引百萬人流,銷售額有望達十億元。
香港沒有天然資源,服務業是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而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流通非常重要。自全面通關以來,香港不同展覽,例如書展、美食展及工展會等,均重現過去盛況,而根據香港機場管理局的資料,現時機場每日處理超過960班航班,達到疫情前的八成,預期最快到明年底,可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換個角度說,有關數字反映香港人流未如疫情前,加上北上成風,不少市民於假期選擇回內地消費,更令香港消費零售市場百上加斤。
盼辦更多盛事吸引人流
有見及此,為刺激本地市場,盛事及展會必不可少,不單可吸引市民消費,更可以營造特色景點,增加旅客訪港人數。香港要充分發揮優勢,不能鬥便宜,最重要一環,是確保貨品的多元化,建立品質信心,從而吸引港人留港消費,同時帶動其他大灣區市民來港旅遊,體驗香港繽紛。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