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筆者升上中學前的暑假,糊里糊塗地參加了一場「新數學」的補課。事緣教育當局公布新一學年改革中學數學課程,學界如臨大敵。記憶中補課老師要我們檢視那些「函數」(Function)是否「有效定義」(Well Defined)。筆者當時數學科水平超班,運算能力強,但是遇上這些抽象的語言,實是「不知所云」。
到了9月開學,才發覺我升讀中學仍用「舊數學」課程,那「新數學」什麼的,便成「吹皺一池春水」了。這一波課改是兩制並行,原有的課程稱為「舊數學」,就是算術、幾何、代數、三角那些。「新數學」加入了邏輯(Logic)和集合論(Set Theory)等相對抽象的內容,於三角幾何等內容就酌量刪減以騰出課時。
現在回頭去看,當年的專家學者應該是真心認為這樣對學生有好處,絕不如台灣「建構式數學」之禍可能涉及私心私利。畢竟集合論和邏輯在大學本科和預科都有講授。只不過提早到初中在事後證明絕不明智。
「新數學」的成效,幾年後兩批學生在中學會考的成績說明一切。改用「新數學」的學校沒有教好學好邏輯和集合論,原有「舊數學」運算技巧受拖累而成績下滑。結果幾年內「新數學」課改就落敗退潮了。遇上就讀學校「不幸地」選擇參加「新數學課改」的那一代人,實在是吃了大虧。
筆者數學科成績尚佳,經驗和感受不能代表大部分學生。邏輯和集合論並不屬於中學生都應學懂的範疇。筆者曾經在本欄介紹過,當年香港用英制,兩年高中,兩年大學預科(仍算在中學內)和3年大學本科;今時與世界接軌,3年高中、4年大學,兩制都是7年。於是我們當年中學時代最後一年所學,其實是等同大學本科第一年的水平。有人認為浪費了時間去學派不上用場的本事,對筆者來說,只是學習的時間和過程不一樣而已。
接觸過一點「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的皮毛,還真的有用。後來在「江湖」上遇到不少在哲學系學邏輯而數學不佳的妄人,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只知「全部都是」(All)和「全部都不是」(None),卻從不理會最常見的情況是「有些是」(There Exists Some)!邏輯學成這個樣,是韓非子說的「兩末之議」(見《韓非子·難勢》),不切實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