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日前財政司司長發表網誌,表示到美國三藩市出席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財長會議,並獲行政長官委派代表參與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行程作出分享。當中最令商界關注的,是財政司司長提到一些APEC成員正思考如何在不影響投資和競爭力的情況下,增加稅收來源。
筆者認為,香港經濟復甦力度不似預期,加上北上消費成風,商界百上加斤,因此加稅安排並不可取。
正如財政司司長指出,過去數年,美歐央行急促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加上新冠疫情相關開支龐大,大部分經濟體連年出現赤字,政府債務水平沉重,令經濟金融體系韌性變得脆弱,需要重建緩衝的空間,抵禦突發事件的衝擊。同時,社福及醫療等開支可以調整的空間不大,人口高齡化則令開支增加,稅收減少,應對氣候變化和進行基建等都需要投資,財政挑戰不能輕視,因此加稅可能成為一些APEC成員的選項。
處加息周期 商界經營受壓
每個地方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和目標均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就香港而言,由於實行聯繫匯率制度,自主利率的空間非常小,因此香港即使經濟疲弱,依然無可奈何地要一定程度跟隨美國加息,加重商界經營壓力。另一方面,內地物價比香港便宜,在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下差距更大,不少港人在假期時選擇到內地消費。現時不少本地食肆的訂座情況甚至比在疫情時更差。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最新數字,截至今年9月底,2023至24年財政年度首六個月的累計赤字為1,777億元,當中已計入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下發行的466億元綠色債券。雖然政府發言人指出截至9月底的赤字,是由於薪俸稅及利得稅等主要收入大多在財政年度後期收取,但今年先後多幅土地拍賣流標,財政年度毫無懸念要面對龐大赤字,特區政府需要採取措施應對,事在必行。
特區政府有空間加大節流
基本法第107條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要實現「收支平衡,避免赤字」,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表示政府目標是維持充足的儲備,恪守量入為出原則。其中節流方面,會在不影響民生開支前提下,扣減各政策局及部門在2024至25年度經常開支資源1%,2025至26年度再額外扣減1%,所節省資源將重新調配用於推行新政策措施。現時香港維持低失業率,特區政府有空間加大節流力度。
開源方面,特區政府繼續實施逆周期措施,為樓市及股市減辣,有助為市場注入生氣。此外,特區政府亦要多動腦筋,引入新猷,開拓新財路,而不是打加稅的主意。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