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周國正教授接受《世說論語》訪問。 作者供圖

陳復生

詩、書、易、禮、樂、春秋被稱為「六經」,初見於《莊子·天運》。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周國正教授在接受電視特輯《世說論語》訪問的時候說:「宋朝陸九淵曾經說過,六經皆我註腳。他的意思是六經並不是高高在上、要我們崇拜的典籍。傳統典籍所說的,其實都是我們內心根本已有的事情,只不過這些典籍把道理說出來了而已。註腳就是把已知的知識條列出來、微細化,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六經在儒家出現前已存在,只不過儒家或其他家,也會把六經作為共同的文化財產。當儒家用上六經時,當然也從儒家角度去詮釋六經。因此周教授提及陸九淵的「六經皆我註腳」,應該是從這角度去理解。「如果《論語》高高在上,離我們很遠,或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話,那麼它對我們的關切性便很低了。其實《論語》的最大價值,就是能觸及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他說。

周教授認為孔子經常提倡「仁」,用現代語來說就是「同理心」——對別人的苦樂有一種出自內心的自然關切。他又提到孟子有一例子說得很好:「假如我們見到一個小孩快掉下井,人人皆會嚇一跳。其實小孩的死活跟我們一點利害關係也沒有,但是我們自然而然地不想小孩受到傷害,這就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關切。整個儒家思想,它的道德倫理都是從同理心處出發的。」

一向精通漢語語法、訓詁學、文字學、儒家思想及語文研究的周教授,在母校浸大任教時,擔任多項公職,包括課程發展議會委員、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高級補充考試中國語文及文化委員會主席等。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他,跟我們分享了《論語》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果一個人不享受學習過程,他不會學得好。尤其對小孩的學習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要他學到什麼具體的事,而是培養他學習新事物的興趣。如果逼迫太甚的話,使小孩害怕學習,我想是對學習最大的傷害。」這是周教授多年教學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