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國森
教育改革主要分為學制改革和課程改革兩大範疇。
前者涵蓋由大學四改三、三改四;到學額分配(誰先上「名校」……);到升學轉校次序(「名校」先收誰……)等等,影響深遠。課程改革則涉及要求學生學什麼科、各科怎樣教怎樣學,到細化到何者為對、何者為錯。
上回言及「統讀」(統一讀音)倒灌內地,今回略談香港的「統寫」。最近在網絡社交媒體常見有年輕家長抱怨怎麼自己小時候所學,到了今天給小學老師說成是「錯」?
他們學過「慈」字,即是什麼「慈悲」、「父慈子孝」、「慈母多敗兒」的那個「慈」,一向都寫作「羊頭」,與「羊」字、「美」字的頭三筆相同。這樣教家中小孩,就要給小學的老師「打臉」了!老師說要寫作「草頭」!「羊頭」當錯。
漢字的演變由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今天的楷書,研究下來頗多興味。不過基礎教育只需讓小孩先弄明白現今楷體主流寫法就夠。慈、羊、美的頭三筆相似,但溯源到金文、篆書就不一樣了。這個「慈字」,內地、台灣、日本、韓國都用「羊頭」,香港小學老師卻要「統寫」為「草頭」。「草頭」有其學理在,《說文解字》:「慈。愛也。從心茲聲。」又:「茲,艸木多益。」故此,「慈」是上「茲」下「心」,還原為「草頭」的「茲」,道理上說得通。
那為什麼要非得由「羊頭」改為「草頭」,叫家長舊日學的「慈」變作錯別字,要在小孩跟前「丟人現眼」呢?
原來香港教育當局在2007年公布了《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以「草頭」的「慈」為「第一正寫」,但這在中台日韓已棄用,連中文電腦打字也打不出來(於是筆者在此只能提供「草頭慈」的「圖像」)。常用「羊頭」的「慈」則列為「異體」。以「草頭慈」為先,那是回歸《說文解字》的訓詁,但是「羊頭慈」也有收錄。
這樣就完成了「案情重組」!香港理工大學負責編這《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的學術團體可沒有說「羊頭慈」是錯寫,只是說「草頭慈」為正,「羊頭慈」是「異體字」。可惜到了前線小學老師卻錯誤理解為只可以寫「草頭慈」,卻把可以接受的「異體字羊頭慈」打成「錯別字」,於是產生家長連「慈」字也「沒學好」的尷尬局面!
受害家長抱怨形象受損,擔心以後不知怎樣輔導子女的學習了!是不是小學老師和家長都要「翻閹」再培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