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盈慧
最近九龍開設了不少「兩餸一飯」店子,其中原址之前還是曾經開過食肆,不知是否因為原店人手難請,老闆才索性轉換另一經營方式,更多店子則可能是對廚藝本來有興趣自我創業的中青年,當中可能還是「家族生意」。
有個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新開「兩餸一飯」大小店子,有些舖位當真也不小,招牌名正言順點名兩餸,比過去慣見一般「兩餸一飯」店子設計的餸菜看來亮麗得多。明淨大玻璃窗櫥內排列各種菜式,無不入眼鮮明,瓜菜碧綠、魚豬光艷,蔬菜肉片不會像埋在泥漿汁液中沐浴般一團糟,論「顏值」已令人垂涎欲滴,看到門前出現人龍,可見有競爭才有進步這話真的一點不錯。
也就想起近日多次買來某大集團的盒飯,不知是否店子大了,不愁「鐵粉顧客」走失,沒有精心炮製,餸菜只管落重調味,不是過鹹就是過甜,明明看出是為了掩蓋存放過久失去原味的傑作,進餐時間不少是趕頭趕命的藍白領、只顧埋頭打機三扒兩撥的學生,也許吃不出調味外欠鮮的菜肉,只有細嚼時才吃出味非其味。
該集團過去的叉燒飯十分熱賣,很多時是加拿大回港親友午餐唯一首選,最近發覺多年前軟滑的瘦叉燒,如今已變「魔術瘦叉燒」了,入口時像浸透了醬汁一片小木塊,輕嚼幾下即已碎成一列木牙籤,嚼之無味,就知道存放了不少日子。
相對「兩餸一飯」店子發憤圖強給人的好印象,集團食客有天改變口味,就未必沒可能了,舌尖的感覺十分現實,飲食這回事,口碑比什麼宣傳都重要,大魚不振作,小魚食大魚的奇跡就出現,雖然目前大型食肆不愁無客,要是疏於保持食品質素,他日長龍過檔「兩餸一飯」,也不是食客和飲食大集團願意看到的現象;飲食世界容易變天,大魚細魚雙贏才是食客之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