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世事總是常會出人意料!一向認為當年鄧麗君受中國歌迷歡迎的程度,已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萬萬料不到二十一世紀過了五分之一後,會有流行曲唱家的成績還超越了「小鄧」(鄧麗君)!

本文見報之日,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74周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不少舊日的生活方式暫時退潮,流行曲與其他以上海為基地的娛樂事業都大受影響。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歌后級名唱家如姚莉、吳鶯音等都去了台灣或香港發展,延續「國語時代曲」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建國30年後迎來劃時代的改革開放政策,舊日夜上海的名曲再傳遍神州大地,其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來自台灣省雲林縣的鄧麗君。小鄧父母祖籍分別在河北和山東,可惜天不假年,她無緣見證中國史無前例的扶貧成績和全方位高速發展。

鄧麗君翻唱舊歌,以及解放後港台以至南洋地區的新曲,已成為時代的集體記憶。鄧小平(鄧公)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他指出要改革開放,就要拋棄許多固有的思想包袱,因此內地人白天工作時要認真學習鄧公的講話和他提出的建設藍圖。至於晚上,因為當年物質條件所限,聽聽流行歌已經是難得的娛樂。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都會講的金句。鄧麗君的鶯聲燕語,撫慰了一兩代中國人的心靈。

然後,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有順有逆,文化事業、娛樂事業都在不停演化進步。筆者便感覺鄧麗君當年遇上的天時、地利、人和,到了二十一世紀已經很難複製。畢竟人們在工餘消遣有了更多的選擇,消費者除了聽歌唱歌,還可以看電影電視和進行林林總總的文化藝術活動。豈會再全中國人都一起聽流行曲?

不過世事真的難料,誰又會想得到刀郎在2023年7月一鳴驚人,一曲《羅剎海市》到月底在全球網絡播放量已經多過人口總數!兩個月後的今天,更是以百億計了。此曲的成功,除了刀郎的作曲、作詞、演奏和演唱都有上乘水準,曲詞能引起廣大中國聽眾的共鳴之外,更坐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順風車!今時世界許多國族的人民都在學中文,故而更有能力欣賞中國的文化藝術作品。這天時地利人和的匹配,原來已超越了小鄧。當年全中國都聽小鄧,今時全世界都聽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