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每次坐高鐵,車廂有幾個孩子,落座5分鐘內就會知道。」上一次,由內地高鐵上愈發尖銳的「熊孩子矛盾」,說起香港小孩在公共場所為什麼能普遍保持安靜乖巧——小狸總結有兩大原因:鮮有「熊家長」和沒有「熊環境」。上次聊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那這次就接着探討下學校和社會的影響。

香港家長在培養公共場所小天使方面普遍不熊,並非是天賦異稟,而是有社會氛圍在長期影響,以及有社會機制在全面助力。

在香港,兒童上幼兒園前還有一個「學前預備班」,俗稱N班。曾有港漂寶媽分享經驗說,她女兒2歲時上了N班,班裏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雖然年齡小,但老師已經在引導如何排隊、收拾玩具、上課坐好不說話等等公共規則。而且老師明顯經驗豐富,只半個學期,大部分孩子已經都可以做到這些要求了。不止如此,對於相對特殊的孩子,比如該名寶媽說她女兒快4歲了還不能「乖乖坐好」,老師就會採取進一步措施——反饋給學校,學校再反饋給教育局,政府之後會進行評估,看是否存在「過度活躍」等生理或心理問題,以便及早干預。與此同時,很多學校都會有駐校社工,會特別留意這些特殊個案,並及時介入協助。

另一位寶媽分享了孩子讀香港幼兒園K1時的經歷。K1的入學年齡是2歲8個月或以上,寶媽說,親眼看到班上香港本地或者外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面對玩具的時候,並不是二話不說直衝過去「展示天性」,而是望住父母的眼睛「等待那句,去玩吧」,並且在遊戲時間結束後馬上收拾好玩具,沒有半點拖拉磨嘰討價還價。這位寶媽說,香港的幼兒園基本都是「快樂學習」,但也一定會讓孩子懂得這個快樂是在規矩之下的。也即,「能遵守規矩,就能享受自由」。

這是健身減肥外的另一個版本的「自律使人自由」,而這也正是香港所有人都在遵循的公共關係法則,不管是兒童還是大人。這個法則,在不同的表述裏,也被叫做「知分寸」、「邊界感」以及「不給別人添麻煩」。也所以,對於心智不成熟的幼童,父母將其帶到公共場所前,一定會提前教育好,萬一真出了狀況,也會竭盡全力解決——可還記得上期餐廳外旁角落裏嚎啕大哭的嬰兒?那正是父母在餐廳內哄不住時做出的進一步處理。而這一切反過來也一樣成立,也即我不打擾你,你也不要打擾我。我給你自由,也請你尊重我的自由。也所以,當熊孩子出現了,「哪怕TA還是個孩子」,但港人也會第一時間發聲和表態,不隱忍不縱容不積怨氣,按規矩來才是高效的解決方法。

並不是港人冷漠和嚴苛,而是捍衛我的自由正是捍衛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