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帕亞孔布是詩人葬身處嗎?作者供圖

連盈慧

郁達夫自述「九歲題詩驚四座,阿連少小便聰明」,雖帶幾分傲氣,可是也自負得有理,比杜甫「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同是9歲,題詩驚四座來得更不平常了。話是這樣說,如果郁達夫誇讚自己的新文學作品,我又不敢那麼認同了。

沒迷過郁達夫的新文學小說和散文,但是陸丹林編集的《郁達夫詩詞鈔》,卻足以令我跟《唐詩三百首》放在一起百讀不厭。

郁達夫舊詩中對古代英雄尤其極致尊崇,既為史可法祠的「二分明月千行淚,並作梅花嶺下秋」傷感,同時為岳王墓的「可憐五百男兒血,空化田橫島上雲」嘆息;對黃花崗烈士紀念節一詩情懷更為激烈:「年年風雨黃花節,熱血齊傾烈士墳,今日不彈閒涕淚,揮戈先草冊倭文」;雙十節過富春江:「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弔國殤」;雜詩中那4句︰「一死何難仇未報,百身可贖我兮辭,會當立馬扶桑頂,掃穴犁庭再誓師。」更激昂至時過百年,緬懷先烈,依然感人下淚。

郁達夫重英雄也重美人,不止訪盡烈士墓,也曾到過西施廟,並在琴操墓前七言詩中提問蘇東坡:「如何八卷臨安志,不記琴操一段情」。同是愛妾,蘇東坡為朝雲寫盡不少悼亡詩詞,卻對琴操一字不提,難怪他為老蘇對琴操的冷漠感到不平。

四十初度感賦一詩:「但求飯飽牛衣暖,苟活人間再十年。」不幸竟成詩讖,1945年9月17日在九一八事件14周年前夕將滿49歲那年,也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兩周之後郁達夫獨自出門,就此神秘失蹤。

據說當日他妻子接近臨盆,他出門時又身穿睡衣腳踏木屐,照理應該很快就會回家,他為臨盆的妻子找醫生嗎?下文如何,無人得知。會不會九一八前夕勾起傷感,並不因為日本已經投降而淡忘,外出時遇見日軍不能控制自己,憤然罵了幾句日語,動作被日軍窺破而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