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鵬飛
長安是天下人的詩與遠方,入主長安,施展才華實現抱負。長安是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夢迴長安,盛世繁華民族復興。在內地口碑票房雙雙豐收的動畫片《長安三萬里》在港上映,周末趕着去看了,果然名句迭出,畫面詩意精美,但我卻被電影中不斷出現的奔騰馬匹,勾起一段憾事。
影片裏出現的馬匹,無不體魄豐滿圓潤,四肢短小精悍,憨態可掬,頗具漫畫誇張筆觸。其實,但凡到過西安碑林博物館,看過裏面陳列的昭陵六駿石刻雕塑,便知電影中的馬匹,並非是刻意造型成漫畫效果,而是直接借用了太宗六駿的造型。
提起昭陵六駿,每個長安人都只覺心內一陣酸楚。
大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李世民在為自己營建昭陵時,為紀念追隨他出生入死馳騁疆場的6匹戰馬,特命當時最有名的畫家和工匠合力,用極具寫實手法的浮雕石刻,生動再現了這6匹良駒的颯爽英姿,並使其隨侍在昭陵祭殿兩旁的廡廊中。這6匹戰功赫赫的馬兒也從此名垂史冊,牠們分別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時移世易,歲月荏苒,此後的千百年裏,6匹石刻的戰馬一直完好無損的守護這昭陵,直至一百年前。
彼時的中國,國弱民貧任人欺辱,六駿也難逃賊手。先是法國人戈蘭茲,於1914年企圖將「颯露紫」、「拳毛騧」裝箱偷走時,被當地村民發現報官阻止,豈料隨後又落入軍閥之手,幾經輾轉,仍被臭名昭着的古董商盧芹齋盜賣海外,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後來,美國人畢士博又於1918年盯上了另外四駿。為了能順利偷運,畢士博竟令人將四駿碎成數塊,所幸昭陵附近的農民警覺,將盜運的車馬團團圍住。多番據理交涉,四駿得以保全,經拼合修復,迄今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內。
以往多次去碑林閒逛,每每看到陳列的四駿和博物館請石刻藝術家複製的二駿,都有一種難言的心酸和遺憾。後來聽聞,先後有多位文物專家和文化學者,四處求告,多方奔走,希望能促成流落美國的「颯露紫」、「拳毛騧」二駿回歸故土,讓六駿得以重聚長安。很可惜,看得見的艱難和看不見的障礙,橫亙在歷史和現實的萬千溝壑裏,羈羈絆絆,始終不能成事。
這幾日,大英博物館文物失竊醜聞持續發酵,「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頻頻登上內地社交媒體的熱搜榜,網友自製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更是因為聚焦流失海外的文物,引發文化共鳴,成為全網爆款。古物上承載着的,不單止是一個民族傳承的智慧凝結,還有一串溝通和連接心弦的密碼。倘若這件古物是被異族入侵時掠走的,無論過了多少年,悲憤和憂傷的意難平,都不能被歲月撫慰分毫。網友說「沒有一個中國人,可以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館」,因為那裏展示着的眾多中國精美文物,彙集成了一處最禁不起挫磨的柔軟之所在。
《長安三萬里》裏有一句台詞,只要詩在,長安就在。我想說只要長安在,浪漫奔放自由追尋夢想的精神目的地就在,根植於民族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就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