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光緒30年甲辰(1904年)適逢慈禧太后七旬壽辰(1835年-1908年),朝廷加開「恩科」取士。慈禧按傳統在1904年就過70大壽,不必等到1905年。當代香港人較多在足周歲的年份慶賀,如果1953年生而2023年擺壽宴,就叫「八秩開一」,即是人生第八個十年(旬)的第一年。
甲辰恩科狀元是直隸肅寧人劉春霖(1872年-1942年),1905年清廷宣布永遠廢除科舉制。劉狀元高中時還未知道自己將會是「末代狀元」,宣統3年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翌年清室退位,劉狀元這就趕不上「大用」了。他於1931年在《六十自述詩》言道:「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舊功名到了共和時代不似昔時矜貴,猶幸狀元公可以當個補習老師,且賣文為生,遂有:「課幼藉成娛老計,買書幸有賣文錢。」
末代榜眼朱汝珍(1870年-1942年)是廣東清遠人。有謂慈禧一不喜他姓朱(前明國姓),二不喜他也是「阿珍」(慈禧對珍妃仍恨恨不已),由是貶他為第二名。
其實中國科舉制度早在宋朝已有封彌謄錄制,以防止作弊。考生用墨筆寫考卷,交卷後由謄錄人員用紅筆重新抄寫,然後封存原卷。紅筆重抄的硃卷交給考官評閱,以防認得考生筆跡。所以慈禧調換劉朱兩人名次的事不可能發生。
到了今天詩詞對聯比賽都有「糊名易書」的規矩,就是封彌謄錄的演化。香港公開考試也規定考生在試卷上不能寫下任何疑似會透露個人身份的字句,作文試甚至限定學生只能用試卷提供的人名。例如男生一律自稱大明、女生一律自稱小花之類。
末代探花商衍鎏(1875年-1963年)是廣東番禺人,三鼎甲中倒以他最年少。商探花比狀元榜眼多活了一個世代,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算是公職做得最大了。探花郎的次子商承祚(1902年-1991年)是文字學家,解放後長期任教於中山大學,門人弟子諒來比末代三鼎甲為多。
朱汝珍與香港淵源較深,曾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又受聘於香港大學,1942年離任回京,同年病逝。今天保良局正門牌坊正中的一副對聯即是榜眼公之作:藉眾擎以作室堂,有奇花繞砌、嘉樹崇階,培植要同名節重。/師前事而安弱小,看少婦歡顏、孩童鼓腹,追維共仰法規良。
甲辰恩科二甲第二十七名進士江孔殷(1864年-1952年)在省港澳更為人熟知,名氣更大。江氏出身富家,有「百粵美食第一人」的美譽。當代香港人即使從不食蛇,亦必知道有「太史五蛇羹」,江氏就是這款羊城美食的創製人。太史是明清兩代民間對翰林的別稱,省港澳鄉親父老習慣敬稱他為「江太史」。末代榜眼探花都未能得此專稱的榮譽!
梨園菊部中人亦必知其子江譽鏐(1910年-1984年),即著名粵劇作家「南海十三郎」。再有其孫女江端儀(1923年-1966年),即是粵劇名旦、電影明星、號稱「千面女郎」的梅綺。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電視看這位薄命紅顏演過的粵語片長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