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劍堂主唯一一部武俠小說。 作者供圖

黃仲鳴

翻閱陳墨的《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總覺有些不是味兒,蓋其中不少不是「名家」也;作品也非「名作」,書名嫌「標題黨」。不過,陳墨的「札記」也非一味亂讚,亦有彈也。且舉百劍堂主為例。

百劍堂主當年的《風虎雲龍傳》,口碑平平,他能與梁羽生、金庸齊名,皆因一部《三劍樓隨筆》。三人都是《大公報》同事,同是撰寫武俠小說。據台灣的陳曉林說:

「……三位學富才高的年輕文人,由於一時技癢,相約以筆名試創一種新的文學類型,準備為中文世界開拓一片新的創作園地。結果,他們所創的『新派武俠』,一炮而紅,成為海內外讀者所喜愛的流行作品。」

這說法,應該是錯的。梁羽生率先寫《龍虎鬥京華》,是被《新晚報》羅孚迫上場的,翌年金庸才上陣,再而是百劍堂主。「三人相約以筆名試創一種新的文學類型」,不確;三人何來「相約」?梁羽生、金庸素好閱武俠小說,一部既竟,就一部一部寫下去,卓然有成。百劍堂主心有所屬,只寫了一部,就戛然而止。但僅此一部,就隸屬「三劍樓」之一。

在《三劍樓隨筆》中,百劍堂主的散文,不輸金梁。至於他的武俠,真算不上是「名作」。陳墨看的是「報紙剪貼本」,我看的是三育版的書本。陳墨評說:

「作品缺乏整體設計。無常道人邀集英雄反滿抗清,動機如何,目標為何,路徑如何,都不夠清晰而合理。甚至,無常道人究竟是怎樣的人,也沒有說清。」

論人物描寫,「三劍樓」中,當以金庸稱冠,梁羽生亦不俗,百劍堂主連後起的高峰等人也不及。在行文格局上,也不見恢宏,陳墨說:

「無常邀集英雄大會,到會的雖云百人,行動的卻只有岱宗三洞率領的小分隊,以此寥寥數人反滿抗清,格局上難以相襯。」

陳墨指出:「《風虎雲龍傳》的寫作成績,與梁羽生的處女作《龍虎鬥京華》相近。若作者繼續寫作,且投入足夠精力,或能與梁羽生並駕齊驅。」可乎?

話說回頭,百劍堂主在《三劍樓隨筆》中,上下古今,閒閒幾筆,極見學識,如談《詩經》,如〈我想瑪麗蓮夢露〉;另如談乾亨行,可見百劍堂主非躲在書齋的人,還喜田野研究。

話說陸丹林著有《中山先生在香港》一文,提到當時興中會的總部設在士丹頓街13號,掛的是「乾亨行」的招牌。於是,他摸了去,看看那條又叫做「師姑街」的革命聖地,誰知他竟看到有幾個尼姑在電燈下打麻將,「人人用神」,「人人打得眉飛色舞」,此情此景,百劍堂主不禁為之失笑。興中會設在師姑街,志士相會,未聞有與師姑手談的「佳話」,實是遺憾。我看了百劍堂主的武俠小說,更看了他在「三劍樓」中的「論劍」文字,他不再寫武俠,轉而從事編輯,寫寫散文,專而論政,倒是明智之舉。

三劍樓,各擁專長學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