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鵬飛
當西貢小布鯨新傷舊痕疊加不幸死亡後,香港輿論關注瞬間抵達頂峰。這中間既有對圍觀獵奇者的譴責,亦有對政府相關部門管控不力的檢討,更大範圍瀰漫的情緒,則是普通市民自發的反思與警醒。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感嘆,香港普羅大眾和公共輿論對於文明底線的認知,還是讓人感到欣慰。
大部分人為小布鯨死亡感到心痛和哀傷,除了是對一條生命的敬畏和不捨,更多是對地球家園的深深隱憂。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人在描述地球生態發生的巨大變化時,會不會從西貢小布鯨之死開始。比如,「一隻幼年的小布鯨偶然闖入了南中國海邊的香港水域,不久牠意外死亡,幾個禮拜後,引發了太平洋深處一場事關海洋食物鏈斷供的巨大災難,緊隨其後的氣候突變也接踵而至。」我套用了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關於蝴蝶效應的表述方式。既然南美洲熱帶雨林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可以是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的肇因,浮屍香港西貢的未成年鯨魚,未嘗不會是另外一場深海食物鏈斷供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導火線呢?
一直以來,在廣泛的認知裏,鯨魚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牠一張嘴就能吃下十幾頭鯊魚,但鯨魚對於整個海洋生物鏈的穩定,乃至整個地球生態所起到的作用,就鮮為人知了。
就目前的海洋和鯨魚研究成果來看,體態巨大的鯨魚有三重作用。當牠活着的時候,龐大的身軀吸收着海洋中大量的碳,並存儲在身體裏,從而塑造了周圍的生態系統。喜歡長途跋涉覓食和繁殖的鯨群,在跨洋流的遷徙中,沿途捕食維持體能的同時,釋放出的大量排洩物,又成為海水表層浮游生物充沛的食物來源,也間接刺激浮游植物們瘋狂生長。可不要小看這些微不足道的浮游植物,地球上約四成的二氧化碳,是由它們不動聲色地處理完成。
當一頭鯨魚壽終正寢自然死亡後,逐漸沉入海底時,牠體積碩大的身軀在慢慢分解過程中,又成為至少400多種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一鯨落,萬物生」便是這個道理。研究也發現,一頭成年鯨魚自然死亡後,沉入食物匱乏的海底,不僅能給深海生物提供大約一百年的能量供應,其身體內的海量碳元素也隨之被深藏海底。有科學家甚至發現,不完全估算,在人類工業化捕鯨之前,鯨魚(不含抹香鯨)每年可以將19萬到190萬噸的碳,沉沒海底。這至少相當於每年跑在路上的車減少了4萬到41萬輛。如果人為阻止了鯨魚屍體的自然消亡,這些碳就會被釋放到大氣之中。
換而言之,鯨魚不僅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動物,也是解決碳排放貢獻最大的地球動物。鯨魚對維護地球家園生態穩定的貢獻,可見一斑。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今年初,日本商業捕鯨公司「共同船舶」,先後在東京和橫濱設立「鯨魚肉自動販賣機」。這間公司的目標是要在5年內,把鯨魚肉銷售點增加至100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糧食短缺,日本曾一度以鯨魚作為主要肉食。後來隨着經濟復甦,水產養殖業全面發展,鯨魚肉早已退出了日本人的餐桌,但不知何故,迄今為止全世界幾乎只有日本始終不願停止從事鯨魚捕撈。就像明明知道福島核污水排放大海,會給地球帶來什麼樣的惡果,但日本仍然我行我素堅持要這樣做。或者,這個地球上唯一遭受過核打擊的國家,有且只有一套服務自身利益的運行邏輯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