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香港是營盤,每個人都可能是兵。這幾日,剛送走了遷離香港遠赴他國謀生的朋友,又開始準備歡迎舉家來港定居的另外一個朋友。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江湖再見是離別贈語,亦飽含了對他日後會有期的盼望。即將搬來香港的朋友一家,則不僅對香港的教育和自然環境充滿憧憬與嚮往,也希望能在這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裏,領略到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厚的包容。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最近在港台一個節目上說,近兩年有十三四萬人移民或離開香港,雖然沒有確實的統計數字,相信有不少人已經陸續回港。他又說今年首5個月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有8萬多人申請,當中有一半業已獲批。陳司長因而坦言︰「只要經濟做得好、制度好、成為宜居城市,自然有人流入,反之流出。」這是一句大實話。
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判斷一座城市是否適合生活下去,大多時候都是基於感性的體會,和對周遭氛圍裏接收到的氣息和訊息的分析。真正下定決心作出抉擇的那一刻,卻往往都是不期而遇的一次機會。社交媒體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當年那些逃離北上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細細翻看話題下面的留言,選擇重新回到北上廣的人,仍然不是少數。見過好的人,就不會再將就;吃過好的飯,便不會再湊合。這樣樸素的道理對於擇城而居的人,一樣適用。
內地經濟仍在復甦之中,年輕人的失業率高居不下,家裏的小朋友國外求學歸來,正在尋求合適的就業機會,我建議他來香港看看,結果所有家人都婉轉表達了反對。轉念想想,反對有理。事業前途於個人而言,固然重要,但相較於一家人日日望之可見呼之可聚的天倫之樂,還是要往後放一放。再捫心自省,從18歲離家讀書,到如今,也過去了20幾年,闔家團圓過春節的次數,用一隻手就數得過來。其間,各種家庭團聚日、家人有特殊意義的生日,乃至各自人生的重要時刻,已經習慣性預着我會缺席。
有一年聖誕前夕,意外休到幾日假,立刻捉了機票往回趕。等下了飛機,茫茫四顧,竟然是漫天飛雪。臨時約的車子因為道路濕滑,一路狀況頻出,等頂風冒雪站到久違的家門口,夜已經深得有些飄忽。敲開門時,睡眼惺忪的父母雙雙站在客廳,手足無措之際,一臉的詫異與不安,連聲催問發生了什麼事,怎麼雪夜歸家。原本準備的一場驚喜,瞬間變成驚嚇。直到見我全須全尾不緊不慢喝下了一整壺熱茶,母親才真的放下心來相信,這個離家太久的兒子只是臨時起意,趕回來陪她過個聖誕節。
怪道一聽說我要將家裏正當年的小朋友,複製成另外一個我,家人個個都毫不猶豫投下反對票。雖說養兒不為防老,但若是常年只能透過視頻看看聊聊,寄再多東西寄再多錢,到底不如近在咫尺,噓寒問暖,知冷知熱,來得更為踏實貼心又真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