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的中國故事新編。 作者供圖

黃仲鳴

「……叫罵聲紛紛向子路襲來,無數的石頭和棍棒打在子路身上。敵人的戰㦸前端擦過子路的臉頰,冠帶被割斷了,眼看着頭冠將要落下,就在子路剛想用左手扶正頭冠的時候,被另一個敵人的劍刺進了肩頭。血噴了出來,子路倒在地上,頭冠也掉了下來。子路摔倒在地,一邊仍伸手撿起頭冠,扶正到頭頂並很快繫好了冠帶。在敵人的刀刃之下,渾身浴血的子路,用盡最後的力量大聲叫道:『看吧!君子,要正冠而死!』」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大他九歲。子路為頭冠戰死時63歲。死後被敵施以醢刑,剁成肉醬。

以上的引文,來自日人中島敦一篇小說《弟子》。中島敦(1909-1942)的祖、父輩,都是漢儒學者,家學淵博。中島敦的小說風格大都取材自中國典籍和故事,而賦以現代意識。在這一系列小說中,除了《李陵》外,這篇《弟子》也是傑作。子路之死是結局,中島敦在開篇時,也寫得十分生動。

中島敦指子路是遊俠之徒,想去羞辱一下被盛傳為賢者的學問家孔丘,「他想知道這個冒牌的賢者到底有多厲害。」於是——

「蓬頭垢面,頭戴小冠,身穿短後衣,左手提公雞,右手拎母豬,氣勢洶洶地衝着孔丘的家門而去。他一路搖着雞晃着豬,企圖用動物嘴裏發出的嗷嗷叫聲,來擾亂儒家誦讀之聲。」

然而,經過與孔丘一輪對話後,子路被打敗,向孔子施了弟子之禮。雖然成了弟子,子路「在所有弟子中,沒有誰會像子路那樣被孔子呵斥,也沒有誰會像子路那樣毫無顧忌地反問老師。」子路尊師,但會詰師。中島敦勾勒出子路站在孔子跟前的情景:「就像是待在母親身邊的孩子。」而孔子對他,中島敦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子路是頭牛,有牛脾氣,孔子曾想將他矯正,後來放棄了。認為子路「有需要鞭子敲打的弟子,也有需要用韁繩勒住的弟子。」

子路是勒不住的。遇敵時,很多人走了、避了,如子羔,子路卻勇闖上前,終於為「正冠」而亡。被剁碎而醃,累孔子每見醃肉,必揮斥而去。黯然心傷。

〈弟子〉被收於中島敦的《山月記》(楊晚鐘譯,香港:三聯書店,2022年)中,除這篇外,還收〈李陵〉、〈悟淨出世〉、〈悟淨嘆異〉、〈光·風·夢〉、〈名人傳〉等。楊晚鐘在〈寫在《山月記》之前〉,〈弟子〉的解說,缺。不過,他借文評家深田久彌之言說:

「中島敦借助於對歷史人物的重新塑造,縱情地抒發了自己心中蕩然的熱情和感情。《李陵》中的主人公——無論是李陵、司馬遷還是蘇軾,他們不幸的遭遇雖然都是取自於史實,但那種悲痛卻是屬中島敦所有。」

中島只活了33歲,一生不幸,親人迭離世,自身為病所纏,事業並非輝煌,他之歷史小說,是借古代人物的酒杯,痛澆自己心中的塊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