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每年到了公開考試放榜日,傳媒就爭相報道所謂「狀元」。

過去香港行五二三制(中學五年、大學預科兩年、大學本科三年),當時「中學會考」考生可以報考9科,成績不公布分數,用英文字母分級。A級最佳,是優等,於是有所謂「9優狀元」或「9A狀元」。有時容許多考一科,便有「十優狀元」。大學入學試就沒有人理會狀元不狀元了。改了三三四制(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學本科四年)之後,中學畢業試和大學入學試合併為一,現在「中學文憑試」只能考7科,就再沒有9優狀元、十優狀元了。文憑試改以數字分級,1級最差,5級最佳。後來為了細分,加多「5*」(5星)和「5**」(5星星)兩級。今年有4名考生7科「5星星」,就是4個「狀元」了。

曾經試過長期每年產出多達10個以上的「會考狀元」,今年只得4個狀元,又引起另一個話題。有人說是精英學生都移民逃港了!筆者卻認為「狀元」多寡只與考試的評分要求有關。我們幾十年前考的中學會考,每年什麼「9優狀元」是一個起兩個止。考卷出得容易考生便易拿高分,便多了「狀元」。那年「狀元」多也不代表那年有特多的尖子精英。

有輿論對於「狀元」什麼的起哄感到煩厭,批評傳媒工作者思想封建和水平低落。有網友查出某中學沒有出得7科「5星星」的狀元,就拿少一科「5星星」的學生僭稱「榜眼」!

既有教育界「發思古之封建餘毒幽情」,正好藉此機會來介紹一下明清兩代科舉制度的小常識。

中國傳統戲曲常有「小姐相見後花園、落難秀才中狀元」的情節,一個窮書生或受權奸迫害,或受未來岳丈輕視,幸得多情小姐慨贈珠寶首飾作為書生上京赴考的盤川。然後書生就一步登天高中狀元,還官拜「八府巡按」,回來或整治壞蛋奸人,或令岳丈前倨後恭,然後便大團圓結局了。

世事哪有這麼簡單?窮書生可沒有「上京考狀元」一擊即中的本事。以明清兩代的定制來說,各地有舉人資格的讀書人才可以去考狀元。要考舉人先要有生員(民間俗稱秀才)的資格,窮書生到省會參加鄉試中舉之後,已經「斬斷窮根」!過去中學會考長時期選錄出自《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一文作為考試範圍,這批香港學生都知范進還只是生員時,請岳丈胡屠戶借旅費去省會參加鄉試,還給勢利的岳丈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後來范進瞞着胡屠戶赴試,考得舉人的功名之後,胡屠戶改口敬稱他為「賢婿老爺」。

若以今時制度比方,狀元公該略等於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這兩院的院士級專家,而且還是每次新增院士時排名在最前的。舉人則略相當於有名校博士學位的學歷,現時香港社會的習俗是敬稱博士為「學者」。至於秀才,就大概是由拿得獎學金的尖子大學新生,到本科畢業有榮譽學位的那個級數了。

中學文憑試名列前茅,跟狀元還差很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