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安老院舍宿位長期不足,跨境安老漸成新趨勢。特區政府計劃將「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大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讓參與計劃的港人可以獲得全額資助宿位費用在大灣區安老。隨着大灣區一體化加速,特區政府提供資金和福利配套,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市較為便宜的土地資源和人力成本,推動跨境安老,既可減輕本港安老服務壓力,也可促進大灣區銀髮經濟、養老產業蓬勃發展,特區政府應積極推動、締造雙贏。
香港社會福利署於2014年推出「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向兩間分別位於深圳及肇慶,由本港機構營運的安老院購買服務,參加者可得到全額資助宿位費用。特區政府早前宣布,計劃今年下半年擴展計劃至大灣區內地其他城市,納入更多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院。現時參與計劃的安老院舍必須由香港機構營運,未來則可擴大至內地機構營運但符合香港標準的院舍,透過特區政府向這些院舍買位,為香港長者跨境養老提供更多宿位。
大灣區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推動跨境安老模式是大灣區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嘗試,值得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完善、推而廣之。
對香港來說,此舉可以突破安老用地供應短缺、護理人手不足的樽頸。本港安老院舍成本不菲,有立法會議員計算過,特區政府在本地買位每人每月要1.6萬港元,護養院更要2.25萬港元;在內地買位,每人每月只要4,000元人民幣,需要深度護理者亦只需5,800元人民幣,總體只是香港約四分之一價錢。因此,發展跨境安老,對本港而言更具成本效益,可滿足更多長者安老服務的需求。
對內地而言,大灣區內地城市有較多的土地資源和較低的人力成本,近年銳意發展安老產業、銀髮經濟。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安老產業,有多方面優勢。一是醫療水準高,廣東省是全國三甲醫院數量最多的省份,共有122家,佔全國總量的8.45%;二是養老院空間大、設施齊全;三是有利於發展與安老有關的其他周邊產業,刺激內需。安老產業能帶動膳食、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心理服務等行業,對醫生、護士、藥劑師、康復師、營養師等專業服務有着龐大需求。特區政府資助、擴大「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可進一步刺激安老服務的市場需求,做大安老產業規模。
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設施「平、靚、正」,隨着跨境交通基建日益完善,兩地往來更便利。特區政府早前進行的調查顯示,最能提升港人移居大灣區內地城市意慾的措施,前兩位分別是「提供與香港相近的醫療服務」及「香港醫療及福利可以在內地大灣區城市享用」。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日前透露,特區政府對擴大醫療券內地使用範圍的態度正面,正設計多項醫療券使用標準,完成準則後會盡快公布申請辦法。做好「福利過河」,讓長者目前在港享有的醫療福利跟隨北上,相信更多港人願意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本港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要善用灣區資源,積極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政府共同合作,制定周詳規劃和具體行動綱領,持續擴大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的範圍和規模,讓大灣區成為港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