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家人腳跟忽然筋膜炎,走路感痛楚,醫生開了消炎藥,但藥氣過後還是無補於事;在中醫建議下,中藥泡腳也未見效。朋友介紹某品牌鞋店的鞋墊,期望多管齊下減痛症。

這天來灣仔品牌鞋店,店員倒是相當熱心,經量腳形再量長度後,推介了一款有彈性、軟軟的「減痛鞋墊」,當然價錢不菲。有了鞋墊,店員忙不迭推介了一對鞋子,說是「減痛鞋墊」還需配上合適的鞋子,才能收更佳效果。減痛心切,鞋墊配鞋子,也沒多想就付款了。

倒是在收銀機前,店員掃了電腦後說,他推介的鞋子是正價發售,另有多款鞋子是「買一送一」,是否需要去選一下?當然,很難抗拒「買一送一」的誘惑,半價一對,算一下價錢,還可以接受,於是選了兩對鞋子。

又準備付款了,店員又有新建議,兩對鞋子換着穿,多買一對「減痛鞋墊」,就不需換鞋又換墊這麼麻煩了。「減痛鞋墊」究竟是否有效,都是未知之數,需要時間一試,就是不動心。

堅定不移付款的時候,店員仍有話說,痛症不是長時間的,也有不痛的時候,「減痛鞋墊」需要和「無痛鞋墊」輪流配合穿,效果才會更佳。而且,「無痛鞋墊」兩對又有折扣云云。被店員「執住痛腳」,似是而非的理論,不停洗腦推銷,本來,只想買一對「減痛鞋墊」,卻被店員搞到「頭痛」,已經多出兩對鞋子的消費,如不及時清醒,恐怕要大包小包抬回家了。

匆匆結賬,步出鞋店,才能梳理不合邏輯的推銷,減痛穿鞋墊還說得過去,為何不痛的時候,還要穿「無痛鞋墊」?每對鞋子本來都有原裝的鞋墊,何需「無痛鞋墊」?

如今的推銷手法層出不窮,實物以外,預支消費來到跟前,為鎖住顧客,小店也效法連鎖店,推出自家消費券,買1,000元送100元,還有禮物贈送,如果是食物必需品,消耗去得快,還可以考慮,其他則不必多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