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間專營巴士公司申請加價,加幅介乎約一成至五六成之高,明顯遠超通脹和市民的負擔能力,十分不合理。本港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本地客和旅客數量均大減,導致巴士公司營運效益大降,是大幅加價的主因。但疫情是特殊情況,不可能要普羅市民完全承擔由此帶來的額外成本。政府應做好為市民把關的角色,與巴士公司商討合適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一次性的特別方案處理疫情帶來的成本上升問題。
根據政府提交的文件,今次巴士公司申請加價的幅度極高,九巴申請的加幅近一成,新巴、城巴市區線更劃一申請加兩元,來回機場的巴士加幅高達五成。
本港近年通脹平穩,最新的1月通脹亦僅2.4%。燃油成本,2022年全年國際油價也只是錄得個位數升幅。即使是人工成本,主要巴士公司疫情下已凍薪兩三年,新一年度的加薪幅度也只有3.5%至4.5%。如此計算,巴士公司動輒近一成的加幅,就顯得「獅子開大口」。尤其是新巴、城巴市區線劃一申請加兩元,無論路途長短,利東去香港仔這些短途路線,一下子由3.1元變成5.1元,加幅近六成半,殊不合理。如此加價方案缺乏理據,無法得到市民的理解。
其實導致巴士加價的真正原因,是疫情下客量減少,導致運營效益大降。經營巴士路線的大部分成本屬固定成本,巴士的折舊、車長的薪金,都不會因為客量減少而減少。而巴士的行駛無論是滿載還是空車,每次開出的燃油成本也相差不大。因此客量減少之後,巴士公司的經營效益必然大受影響。
根據運輸署數據,過去三年,巴士每天平均只有約300萬人次乘客,較疫情前的2019年下跌逾25%。尤其是在去年1月第五波疫情爆發後,整體巴士乘客量較疫情前跌幅超過五成。根據運輸署《交通運輸資料月報》,在最嚴峻的去年2月,全港各項公共交通工具服務的出行人次,單月跌近1億人次,情況比2003年「沙士」情況更差。
客量大減,一方面因為過去三年本港經歷多波疫情,不少機構、企業都在疫情高峰期推行在家辦公,而市民也出於防疫需要減少外出;另一方面本港在過去三年長時間控關,來自內地和海外的旅客近乎絕跡。但必須強調,疫情帶來的衝擊是特殊的、一次性的,並不是一種常態的變化。巴士公司現在按照過去三年在疫情下的運營數字來算賬,得出要大幅加價的結論,這是站不住腳的。
本港今年起已走出疫情陰霾,邁向完全復常,內部防疫措施完全解除,與內地和海外全面通關。可以預期,巴士公司今年理應錄得較明顯的客量增長,運營效益亦會有很大提升。既然過去三年的經營環境因疫情而變得特殊,理應特殊情況特殊處理,而不應該由市民來「硬食」疫情引起的特殊成本。
面對巴士公司的加價要求,政府應與企業理性討論,商討合適的方案來應對。例如有議員建議將部分外匯基金收益和港鐵股息設立「公用事業穩定基金」,減輕市民在公用事業上的負擔。又或者將疫情下的客量大減視作抗疫成本的一部分,由政府和企業協商分擔。無論如何,既然巴士公司的運營挑戰主要源於疫情,將此成本完全轉嫁到市民身上是沒有道理的,也是缺乏社會責任的。行政會議在考慮加價申請時要重視基層市民的負擔能力,絕不能對巴士公司的加價申請照單全收。本港剛剛走出疫情陰霾,巴士公司等公用事業應該在社會復常初期少加價甚至不加價。政府應繼續鼓勵及協助巴士公司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開源節流,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益及增加非票務收入,從而改善其財務狀況和提高服務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