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劍江
日前國家出入境管理局發布公告,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自2月20日起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人才簽註持有人可在有效期內多次往來港澳,每次停留不超過30天,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傑出人才、科研人才等內地6類人才可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註。特區政府正致力面向全球「搶人才」,當中既有「引進來」的挑戰,更需要有「留得住」的辦法。筆者認為,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享有大灣區建設的廣闊發展空間和機遇,是吸引人才的特別優勢之處。政府應該好好利用,打造人才高地,做好人才「引進來」的工作。
特區政府早前提出「搶人十招」,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亦透露「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進度超乎預期,香港積極發展多元經濟、推動創科與工業化發展,多管齊下,繼續完善人才政策,招賢納士,以填補各領域人力資源的缺口。面對目前全球日益激烈的競爭,香港除了大力培育更多本地人才,亦全面展開「搶人才」的工作,包括成立「人才服務窗口」,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化現有多項輸入人才計劃,以及為持博士學位科研人員提供生活津貼等。
特區政府曾公布一系列人才措施,目標是爭取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延攬至少3.5萬名、預計逗留至少12個月的人才。營造一個好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是吸納和留住人才的關鍵。香港擁有多方面傳統優勢,包括國際化、法治化、低稅率、自由港等,加上政府推出強有力政策,投入真金白銀資助,都為留住人才提供了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每年來港留學的外地年輕人才不少,但他們最後留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比例卻差強人意。顯示出香港「搶人才」中存在的短板,比如居住、生活、教育成本高昂,據統計,香港是2022年全球外派員工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是5年來第4次登頂,也是2022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的第四位。因此令不少國際人才卻步,對此特區政府必須採取針對性措施,優化配套,加強服務,為人才解決後顧之憂,消除制約引才的不利因素。當然,最實際的問題是個人發展的前景,香港要打造一個廣闊發展的空間,營造大有可為的環境,方可讓人才能一展所長,樂意留下來發展。
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窗口城市,而且國際化程度較高,新政策有助鼓勵內地包括科研及文教人才來港進行交流和服務,亦反映了國家對香港正步向由治及興、對人才有極大需求的支持。香港在很多領域有研發優勢,面向國際研究前沿、市場前沿,但本地市場和產業體系卻不如大灣區內地。有了人才簽註政策,兩地科研人員可以更頻繁、更深入地互動,共建大灣區創新生態。新政策對促進兩地科研交流有非常大的幫助,助推資源互通,很多事情能夠通過會面得到更順利的解決。
粵港澳大灣區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是深入貫徹中央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決策部署的創新舉措,有利深化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憑借位於大灣區的優勢,香港可突破地理空間、本地產業結構和市場規模的限制,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對吸引人才事半功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提出,就是要建設國際人才高地,建立緊缺人才清單制度,定期發布緊缺人才需求,拓寬國際人才招攬渠道;加快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隨着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和發揮好優勢,以大灣區為平台,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優勢,吸引到更多海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內地和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動能。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執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