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終於,在政府宣布取消限聚令、出入境政策的調整及免檢疫後,可以預見的是我們生活和體育賽事秩序,有望在今年完全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況,可以說是這3年來最令人鼓舞的消息。

日前香港舉行亞洲保齡球錦標賽開幕禮,來自亞洲17個國家及地區的運動員列隊進場,場面跟過往開幕禮一樣熱鬧,只差大家仍穩穩地戴上口罩而已,但相信世界也不會再走回頭路,繼續開放下去,待大家過回一些正常生活,而體育界也要計劃今年舉行更多大型體育賽事,別再讓拖了3年的疫情深深地影響着世界。

本地的一些體育團體已經忙着摩拳擦掌,密密籌備着接踵而至的活動:上半年已經有馬拉松比賽,來自多國和地區的國際選手亦準備來參加,國家男子籃球隊亦將參加外圍賽,當然不少得來自世界8個國家的女排隊伍會師香江,當中當然包括中國女排,香港球迷又可以再一睹國家隊的風采,另外還有年度盛事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等等;而對香港運動員而言,今年最重要的賽事莫過於因疫情延期的亞運會,將於今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舉行,雖然還有254日才開幕,不少運動員已開始積極備戰,祈望能繼東京奧運會後再創佳績。

過去3年,我們被困疫情之中,也被困在家中,身體活動也迫於無奈地相應減少了,活動少對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的影響總是不理想的,現在疫情過去了,除了祈望恢復多些體育項目體育賽事外,其實我們更應自己保持運動鍛煉良好身體,在疫情期間可以更好地靠自己的抵抗力去抗衡病毒,要知道,身體活動與人體健康、延長壽命是有密切關係的,適量的身體活動可以為普通人,甚至有疾病的人帶來益處,例如常見血管疾病風險,身體活動不足可引致身體新陳代謝失衡,也可引致其他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及併發症,研究顯示9%的人過早死亡是與個人身體活動不足有關,而恒常且適量的運動則可減低症狀惡化的風險。

雖然在這也老生常談,但也想趁着疫情高峰已過,重新與大家互相提醒:世衞(WHO)建議,18至64歲成人每星期需要至少進行150分鐘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急步、游泳、羽毛球等娛樂性的活動。當然人是有惰性的,自律一向是一個難題,因此最好有人安排好而不用思考就可以去參與活動:筆者亦曾經主辦學界排球賽,當時很多學校參加,主要是很多學校也表示想主動找多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正如家長也經常找一些活動讓自己的小朋友參與一樣。對於一般人而言,不管是跑步、游泳、球類活動,甚至馬拉松,大家其實也可以隨時參與其中,就讓體育由今年開始帶給我們美好生活方式及加強免疫力,去戰勝疫情戰勝病魔,大家都為自己的健康努力,讓世界盡快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