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由現時每小時37.5元,調升至40元。如獲立法會通過,在今年5月1日實施。本港最低工資的「安全網」作用持續遞減,最低工資增幅低於整體平均工資及通脹增幅,難以令基層勞工分享經濟成果,失去最低工資保障基層的意義。有必要優化最低工資檢討機制,考慮與工資中位數掛鈎,訂在高於綜援水平,以增強基層勞工工作意慾,提升社會生產力,亦讓基層勞工可以自食其力、有尊嚴地生活。
受疫情影響,2021年檢討最低工資時凍結在37.5元水平。去年展開新一輪最低工資水平檢討,最低工資委員會最終達成共識。不過,有勞工界人士形容,有關加幅僅貼近4年通脹,最低工資即使調升至40元,增幅與勞工界的期望存在落差,只是擔心若再次無法達成共識,最低工資會再凍結一次,只能勉強接受。
本港於2011實施最低工資,初期有18萬人受惠,佔勞動人口的6.4%,為基層勞工帶來保障,但之後比例逐年下跌,到此次上調最低工資之前,受惠者縮減至約1.4萬人,即佔勞動人口的0.5%;即使最低工資調高至40元,預計約有7萬人受惠,亦只佔勞動人口的1.8%。同時,最低工資與時薪中位數比率,亦由2013年的0.522,到2015年的0.516,再到2017年的0.507,同樣持續下滑,反映本港最低工資加幅低於時薪中位數的增速。
資料顯示,本港2011年實施最低工資的時薪為28元,2021年為37.5元,累計升幅為33.9%。由於28元最低工資水平按2009年數據訂立,2009年至2021年所有選定行業主類的名義工資已上升59%,較最低工資多出約25個百分點。政府統計處資料則顯示,反映基層消費物價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由2011年最低工資實施時的75.8升至2021年的104.6,升幅為38%,高於同期最低工資的33.9%升幅。
最低工資不但跑輸整體平均工資和通脹,甚至和綜援水平相差不遠。以4人家庭計算,平均每月綜援金額為16,975元,若以最低工資40元計,4人家庭中有兩人工作,每天8小時,每月26天,全家月入僅16,640元。現實反映,最低工資保障效應減少,追不上經濟發展水平,不利於紓解在職貧窮問題,發揮不到鼓勵就業的作用。
本港每次調整最低工資均備受關注,勞資雙方每次都爭論激烈,有商界人士屢屢表達憂慮,指大幅、頻繁調整最低工資,會導致低薪職位流失,增加中小企負擔,削弱本港競爭力。事實上,本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高度重視市場調節作用,在稅制、勞工政策已對資方作出傾斜;對勞工階層提供必要保障,亦是本港作為富裕文明國際都會促進社會公平、收窄貧富差距的應盡之責。
本港有不少聲音要求最低工資檢討機制應由「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就是每年進行,最低工資「一年一檢」並非不可能、不可行。而且「一年一檢」,每次調整幅度較小,商界較容易接受。目前,發達經濟體普遍將最低工資的標準定於收入中位數的60%,令受惠人數保持在一成左右,本港亦可參考仿效,免卻收集分析數據等繁複程序和爭議,令最低工資增幅高於通脹、綜援,增加基層勞工投入就業市場的誘因,紓緩本港基層職位長期人手不足的問題,基層家庭收入增加亦有助刺激消費,中小企同樣受惠。完善最低工資檢討機制,勞資雙贏,有利香港社會和諧,值得各方認真考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