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加劇本港貧富懸殊情況,樂施會研究發現,最貧窮與最富裕家庭的月入中位數差距大幅擴大,由2019年疫情前的34.3倍擴大至今年第一季的47.3倍。基層市民受疫情持續、經濟轉差打擊最沉重,政府有必要幫助他們紓困救急、渡過難關。為避免本港貧窮問題持續惡化,政府更應借鏡內地精準扶貧經驗,檢視現行相對貧窮概念下扶貧政策的不足,改革提升扶貧政策,構建政府、社會協作的更有效機制,提高扶貧實效,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樂施會分析顯示,將全港家庭住戶月入中位數分成十個等分,第1等分(最貧窮)住戶今年第一季的收入,較疫情前下跌逾兩成,第2及第3等分亦下跌近一成,相反的是第7至第10等分(最富有)住戶月入中位數有增幅,第10等分住戶收入更較2019年上升6.3%。同時,無工作或開工不足的貧窮人口大幅上升,今年首季有109萬人,其中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一半。現實反映,經濟環境轉差,基層市民抗逆力差,成為受疫情打擊、收入銳減的重災人群。
基層市民貧窮情況更趨嚴峻,政府自然有必要延長臨時失業支援、擴大在職家庭津貼受惠範圍,以解基層市民的燃眉之急。因應政府持續增加社福開支,本港貧窮人口不降反升,政府更需檢討扶貧整體策略,以便更有效縮窄貧富差距。 政府2021年底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統計顯示,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是12年新高;貧窮率較2019年上升2.2個百分點,更是自200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包括立法會議員在內等社會人士均指出,本港現時以貧窮線的計算方法統計貧困人口,是採用相對貧窮而非絕對貧窮,貧窮線受人口結構、收入狀況等因素影響而變動,也沒有計算部分社會福利及市民資產等,不能充分顯示本港貧窮的實際狀況,導致扶貧政策失焦,扶貧工作事倍功半。
內地採取精準扶貧策略,2020年底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成就舉世矚目。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此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精準扶貧戰略制定一系列方針規劃,扶貧工作做到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另外,精準扶貧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動員全社會參與,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社會力量以靈活、高效的優勢參與扶貧,為提升扶貧成效作出巨大貢獻。
內地精準扶貧的寶貴經驗,對香港改革提升扶貧政策和效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特首李家超的競選政綱表明,「關懷安老助弱解困」是新一屆政府施政的重要方針,提出了「跨代貧窮試驗計劃」協助劏房初中學生,如今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跨部門行動小組推出的「共創明『Teen』計劃」,開始招募學員,馬會亦宣布撥捐一千萬元支持計劃。這可以視為精準扶貧、凝聚各方參與扶貧的先行先試工程。
各界希望政府總結經驗,就減少貧窮人口和縮窄貧富差距制訂更科學合理的量度方法,為扶貧設立更清晰目標,優化最低工資,落實更多具社會財富再分配功能的民生和財政措施,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互補互動的扶貧機制,齊心協力達至精準扶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