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錫昌戲劇講座。 作者供圖

潘明珠

「去看敦煌,是文化洗禮,也像是修煉之旅!」曾經6次參觀敦煌洞窟的畫家朋友如是說。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壁畫藝術,汲取了東西方的影響,創造了獨特之美學形象,色彩濃烈,變化多姿,縱然走過了幾千年漫長歲月,歷經滄桑,仍蔚為大觀。

雖新冠疫情來襲,新域劇團藝術總監蔡錫昌仍有心編導了《風鐸·敦煌》,我好奇他究竟怎樣把敦煌故事從洞窟帶到舞台呢?

他在此劇的一連串前奏講座活動中表述,自己從2016年編導的 「文化中國」系列劇目《水滸》開始後,再有《三國》《詩聖杜甫》等,至今是第6齣戲劇了,實在令人期待觀賞啊!蔡先生的「文化中國」系列,原意是遊走於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選取不同年代的歷史人物故事編成現代劇場,例如像《水滸》和《三國》,把兩大名著的精髓,呈現在舞台上,卻只用了幾名演員分飾原著中不同角色,獨創一格!我相信這次他編導《風鐸·敦煌》,同樣會為觀眾帶來新的舞台體驗!

這是一個傳記式的戲劇,橋段糅合了真人真事,講述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獻身敦煌工作50年,為保育、復修敦煌石窟,盡心盡力奮鬥的感人事跡。此劇之時間跨度大,具史詩式格局,在改編創作過程中,細心考究歷史,做到不歪曲事實而又融入藝術加工,勁!

劇本加插了出國前常書鴻和女兒沙娜父女對話,在敦煌洞窟臨別贈言,真情剖白,藉此道出了許多的因果、道理和人情。聰慧的常沙娜體諒孝愛父親,以她的親和力量,為家庭的創傷作出彌補!

蔡錫昌說得好:「敦煌的故事往往也是人的故事,除了主角一家成員之外,在劇中互相輝映的還有研究所的人員和古代畫師,透過前者,希望反映敦煌保育事工的種種艱辛和奉獻精神;透過後者,希望莫高窟的無名英雄得以表揚。」他自謙地說,編導「文化中國」系列一路走來,其實都是他個人的文化進修過程。

對於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怎樣在浩瀚的文化積累中,幫助青少年搭建起較感性的歷史認知?我想,觀賞此劇正可從具體的人物故事中,去立體地領會呢!我自己是懷着敬佩珍愛的心情,期待着觀看這難得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