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安著《歲月如歌》。 作者供圖

潘國森

楊興安博士是香港文壇有數的俊男(有相為證),近日惠贈其新書《歲月如歌》,書中前言《時代的印記》有云:「……收錄一些青少年時代及至遙遠童年的憶述,從中反映香港的演進和昔日的香港,那較為貧窮安逸的日子,令人懷緬。對今日港人,或更有感悟之處。」

據其書名,或當從成語「日月如梭」脫胎而來。梭字從木,乃是織布機的重要部件,其形制為兩頭略尖而中間稍粗,形如棗核。作用是牽引緯線在經線之間左右穿過,由是經緯線交織成布。舊時織布機全憑織女手藝,運梭快捷可以減省織布時間。後來有了「穿梭」一詞。然後英語常以「梭子」(Shuttle)形容營運速度較快的交通工具,連太空飛行器也叫「Space Shuttle」(太空梭、港譯穿梭機)。

梭、歌兩字疊韻,由日月如梭,到歲月如梭,到歲月如歌,楊博平生經歷非凡,自多可歌舊事,觀其文,知其性格樂天,這「可歌可泣」什麼的,只得一半而已。

讀《衛聚賢巨著無人問津》談及楊博與這位失意學者交往的點滴,少不免開起《射鵰英雄傳》的情節。書中寫黃蓉初見陸乘風,言談甚歡,黃蓉隱暪家世,謊稱父親「在鄉村設帳授徒,沒沒無名」,陸乘風嘆道:「才人不遇,古今同慨。」這8字用在衛老頭上,誰曰不宜?

衛老的步伐走在他身處的時代之前,其力作《中國人發現美洲》長期乏人問津。早前見互聯網上有談到《山海經》中有文字描述域外山川形勢,有學者認為當中所論正正是北美洲數條重要山脈的走向云云。筆者對中國考古所知無多,喜見近年國家財力富足,能夠將最前沿的跨部門、跨技術手段,用在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上面。而且許多成果都可以立時以通俗手法,在電視資訊節目向全國播放。衛老若生在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盛世,當年研究的深廣度或不可同日而語了。

話題跑了野馬,還是回到楊博的新書。近年香港流行了所謂「世代矛盾論」,矛頭多是指向年長的一兩輩人,普遍認為是「上了岸老人家」不肯去了解對未來充滿無奈的「年輕人」云云。不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來都應該是雙向而不是單向。人的習氣總不免或多或少受到時代的局限,如筆者甚至楊博那個年齡層的「老人家」每一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如果小朋友也能踏出第一步,嘗試多點閱讀老一輩、老兩輩那些讀書人的如歌歲月,或許可以減少誤會。易地而處,分享不同世代人的「集體回憶」,亦屬美事也。

楊博曾經擔任城中特別有錢有面名人的秘書,可惜他恪守老派讀書人的道德,老是守其秘密,不肯為第一等有面的小查詩人和第一等有錢的李大亨立傳。否則,年輕讀者當可更多認識「昔日的香港」因何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