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溯伏案工作。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攝
◆楊溯。香港文匯報 記者任芳頡 攝
楊溯虛擬修復文物(部分)

楊溯頻推敲考證 建數字模型 致敬古匠人

1986年出生的程序員楊溯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11年。通過數字智能技術,他為破損的石刻佛像等文物做出文物修復3D數字模型。他還研發了「佛臉識別技術」的程式,自動化提取每一尊佛的面部幾何特徵,作為修復的基準。在他的虛擬修復下,人們得以見到破損的佛像昔日最完整的模樣。

楊溯說:「從十多年前開始,我經常有一種回到過去並且很寧靜的感覺。每次站在崖壁底下抬頭去看,跟佛像會有一種目光交流。在那裏,沒有城市的快節奏,時光彷彿在倒流,越看越有意思。」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實習記者 郭瀚林 北京報道

碩士研究生期間,楊溯在北京建築大學主修測繪工程與製圖。目前,他在中國礦業大學同時攻讀博士學位,繼續在測繪工程與製圖領域深造。從研究生時期起,他就加入了北京建築大學北京青年學者侯妙樂技術團隊參與文化遺產數字留存與虛擬修復工作團隊。而楊溯的文物虛擬修復之路的開始,則是在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

掃描石刻結構 推理昔日真容

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飽經800多年風雨,國家文物局2007年將其修復工作確定為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自2011年起正式開展修復工作。楊溯曾為這裏的幾十隻觀音手做了虛擬修復。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公元1174-1252)年間,是中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不同於常規測繪技術獲取的平面圖件,千手觀音的立體雕鑿結構極為複雜,需要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反覆的信息採集。由於損壞部位千百年前的真實狀態早已無可考證,所以虛擬修復的核心和難點在於進行合理的「假設」,使得修復效果能夠讓別人信服。

廣納專家意見 力求修復有據

「文物,尤其是不可移動的文物,通常暴露在露天環境下,保存難度比館藏文物大太多。它們歷經上千年風雨,有很多病害。就像一個患有很多基礎疾病的老人,需不同科室的醫生共同診斷。」

在這類宗教石刻中,每根手指的姿勢都有獨特的文化含義。楊溯深深體會到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綜合與龐雜,需要歷史、文化、測繪、計算機、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參與。

於是,他在計算機裏將觀音手虛擬修復出來後,會詢問專家的意見。藝術領域專家,會從人體姿態的角度去思考缺失手指的樣子;歷史領域專家,會參考唐宋時期觀音造型的特點進行分析;宗教領域專家,會分析千手觀音每隻手的姿態所對應的宗教含義。

從2011年到2014年,楊溯和團隊成員拍攝了兩萬餘張現狀照片、收集了3.5萬條數據,全面勘察破損觀音手臂細節。人們第一次真正數清了造像手的數量——830隻。

而他們對這些千手觀音的虛擬修復也真正幫助了實際的修復。「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性工程」成為了全國首個石窟修復項目。

虛擬實驗修復 文物免受破壞

長久以來,文物修復一直有「修舊如舊」和「修舊如新」爭議。「修舊如舊」派專家認為,古建築與文物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歷史文明的載體和見證,需盡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支持「修舊如新」專家則認為,只要尊重歷史上曾經的工藝、形制,恢復為當初的原貌未嘗不可。

寶頂山千手觀音修復項目完工後,部分網友和學者提出了質疑,認為如今的千手觀音金碧輝煌、亮麗如新,沒有了曾經的厚重古韻和歷史滄桑感。

對此,楊溯提出了兼顧「舊」與「新」的看法:我們對文物進行的虛擬修復,不一定是為了改造本體。人們可以在現實中對文物保持原樣,而在計算機裏進行『修舊如新』的復原,既不會對文物造成修復性破壞,又能把文物最美最輝煌的姿態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