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三讀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打工仔日後少了「貼錢炒自己」的問題,退休積蓄更有保障。但同時,強積金管理手續費高蠶食回報,是下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既然取消「對沖」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打工仔,以後強積金內的錢都是屬於僱員的,僱員定必更關注投資回報。政府應徹底檢討機制,早日推出「積金易」(eMPF)平台,讓僱員有更大的選擇權,讓強積金的投資範圍更廣、手續費更低,令港人的退休保障保值增值。

今年投資市場表現不理想,雖然剛過去的5月強積金人均轉賺1,168元,但頭5個月累積人均仍要蝕26,638元,以本港收入中位數2萬元左右計算,相當於每人「白做」一個多月。本港強積金的累積資產已經超過1萬億港元,每1%的變動都影響上百億元的盈虧。可見強積金回報對打工仔退休保障影響巨大。

一直以來,強積金被詬病最多的,除了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對沖」安排之外,就是收費高昂蠶食回報的問題。由於特區政府沒有參與強積金資產管理,這些市民的「血汗錢」均交給基金公司管理。這些基金公司除了收取管理費,針對不同基金還可能有基金營運費、保證費等隱藏收費,要反映各種收費的綜合影響,就要參考基金每年的開支比率(FER)。不要小看這一兩個百分點的開支,假設某名僱員一年的強積金供款額是12,000元,基金投資回報率是6%,一年下來連本帶利應該有12,720元,但扣除2%的開支之後,就會跌至12,465元,僱員到手的回報率就會由6%縮減至3.88%。

過去20年,政府也有推出一些改革來降低收費。較大的改革例如2012年推行強積金「半自由行」,讓僱員每年有一次機會將自己那部分供款轉去自己挑選的受託人。2017年,政府推出「預設投資策略」,為沒有主動挑選基金的成員,根據不同年齡選擇預設基金。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強積金的開支比率。2017年底,有超過四成基金的開支比率在1.51%至2%之間,到了2020年,逾六成六基金的開支比率降到1.5%以下。

但整體而言,強積金制度仍然有很大空間可以壓縮開支。

首先是要推出一站式電子平台。目前的強積金制度依賴紙上流程,成本高之餘僱員也不易跟進投資。積金局近年一直推動「積金易」平台的建設,預計2025年可以投入運作,政府估算在運作的十年內,能夠為強積金整體節省300億至400億元的成本。有關建設進度應該加快進行。

其次是拓寬投資種類。社會上一直建議容許將類似盈富基金這類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列入投資範圍,盈富基金的開支比率只是0.1%,遠低於強積金的股票基金。同時應該引入更多類似公用股、REITs(房地產信託)等具抗通脹能力的基金,甚至由政府成立類似iBond 、綠債這類保證回報的基金,為僱員保障儲蓄的購買力。

強積金是香港人最重要的退休保障,全港打工仔在對自身退休作儲蓄的同時,卻要繳付高昂的費用給基金公司,這實在不合理。在複利效應下,微小差異的強積金收費會造成長遠回報被嚴重蠶食。既然強積金「對沖」這些不合理的安排可以廢除,目的也是為了維護打工仔的權益,那麼不合理的收費就更應該設法降低。積金局應認真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加快推動電子化改革和擴大強積金投資對象範圍,提升港人的退休保障的收益,讓港人老有所養。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