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波疫情中,安老院舍成為爆疫重災區,不少長者不幸染疫離世,令人痛心。安老服務協會建議特區政府提前為第六波疫情作準備,包括提升院舍接種率、成立防控指揮協調中心,設立安老服務專業職系以解決人手不足問題。本港社會持續老齡化,對安老服務需求日益增加,遇到重大疫情和大的社會變動,政府當然要投放更多資源;而在日常安老服務方面,政府有必要立足於為長者謀福祉,全面檢討安老政策,作好應對人口老化的超前準備,尤其是協助安老院舍提升服務、完善管理,並加強巡查監督,讓安老資源發揮應有效益。

根據香港安老服務協會的數據,第五波疫情中,全港九成八院舍出現感染個案,近5,000名院友死亡。可以說,這是香港安老院舍隱患在疫情下的集中爆發。痛定思痛,本港需要吸取慘痛教訓,全面查找不足。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宣布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全面檢視院舍的抗疫能力及提出改善措施;政府更應重視業界意見,對安老院舍存在的問題作出全面審視、系統改進。

首先是改善安老院舍的居住面積和衛生設施。根據現行於1995年生效的《安老院條例》,本港安老院最低人均樓面面積為6.5平方米,人均面積偏少,狹窄擠迫的居住環境是造成院舍爆疫的主要原因之一。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會通過修改法例增加人均樓面面積到8至9.5平方米。但修例需時,政府和立法會要充分合作、提升效率。

除了居住面積,各安老院舍的設施裝備水準參差不齊,一旦發生疫情或重大事件,後果嚴重。有業界代表反映院舍氧氣儲備不足,導致患者失救而死;缺乏負壓病房,無法安置染疫病人;通風設備不足,增加病毒傳播的機會;就連員工的防護衣物、口罩都不足以應付。凡此種種,政府需要一一檢視,能改善的馬上改善;不能馬上做到也要列入日程表,逐項完善。

其次是解決人手不足。香港安老院舍本來就人手緊張,疫情下照顧壓力大增,加上不少員工染疫,政府緊急由內地招聘上千護理員來港支援,但人手仍捉襟見肘。要增加人手,短期措施應考慮放寬輸入外勞限制,即使疫情過後也要由內地或海外輸入一定數量外勞,紓緩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長期措施則要加強本地人才培訓,政府應考慮設立獨立的安老服務專業職系,把安老和醫療分工,建立可持續的職業晉升階梯,增加職業吸引力。

第三是增強在疫情下對院舍的支援。在第五波疫情之初,政府曾一度要求確診院友留在院舍隔離,業界認為是造成大爆發原因之一,後來啟動6間長者暫託中心,情況才得以改善。鑒於不排除會再發生新一波疫情,當局應將部分長者暫託中心改為常設,預備隨時重啟照顧染疫長者,減低院舍交叉感染風險。

本港人口持續老化,預計65歲以上長者會由去年佔總人口的19%,上升至2030年的27%,安老服務需求勢必大增。業界建議政府要考慮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興建非牟利安老院,在未來5年提供多3萬個安老院舍宿位,才能縮減輪候時間,實現「零等候」。無論用什麼方式,增加安老宿位已經是非常緊迫的任務。同時,本港亦應全面檢視安老院舍表現,盡快通過「改善買位計劃」,淘汰劣質院舍,全面提升安老服務水平。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