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焱表示,在院舍的疫情防控中,其中一個重點是疫苗接種。圖為一名安老院舍院友接種科興疫苗。資料圖片
◆劉焱(前排左三)與由中央政府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組長仝小林院士(前排左二)率領的內地中醫專家組,早前到兩間安老院舍視察,了解院舍應對第五波疫情的情況。資料圖片

勞福局常任秘書長劉焱接受大公文匯傳媒專訪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爆發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死亡個案絕大部分是長者,其中過半數居於安老院舍。安老院舍成為疫情重災區,防疫抗疫形勢十分嚴峻。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劉焱日前接受大公文匯傳媒專訪,討論如何改善安老院舍抗疫工作。

記者:第五波疫情下,安老院舍首當其衝,政府在這方面汲取了什麽經驗教訓?

劉焱:安老、殘疾人士院舍工作在疫情下從來都是重中之重,其實我們從資源和措施上已經做了很多。但第五波疫情發生後感染和死亡的個案數字都很高。這一點對我們職責所在的政府部門來說,肯定是一個很深刻的教訓。我們從第五波疫情和過去這一兩年的經驗中,覺得在院舍的疫情防控中有幾個重點。

第一是疫苗接種。其實我們去年4月就已經開始疫苗接種外展工作,但在第五波來臨之前,香港的疫情改善,讓大家有了僥倖心理,無論院舍還是社區裏的長者打針比例都不高。目前院舍接種率大概是53%左右。沒有接種疫苗的首先是第五波疫情中感染了的長者,要一段時間後才可以接種,這部分佔了總人數的大概40%。剩下仍有10%的長者家人反對接種,對此我們採取了最新舉措,只接受法定監護人的反對意見。

第二是隔離需要。香港地少人多,院舍裏面的環境比較局限。儘管社會福利署推出了改善措施,在院舍硬體和員工文化方面下功夫。但院舍環境無論如何改善,都還是做不到完整的隔離。現在我們每天要求院舍報告新增感染個案。一旦有發現,基本上都一定安排離開院舍。今天我們有了足夠的病床,不會再出現第五波疫情中院舍、社區都密集爆發,長者被迫原址隔離的情況,對於保障其他未受感染的長者和工作人員很有意義。

第三是工作協調。在疫情爆發的時候公共服務的需求很高,容量就會成為一個瓶頸。舉例來說,有的時候大家急於將病人送往醫院,但病人的家屬不知道家裏的長者去了哪裏,就會非常擔心。現在我們覺得應該改善資訊溝通,讓每一站都能及時得到通知。我們成立了跨部門工作小組,改善這個流程是小組的其中一個工作重點。今天雖然我們仍未「居安」,但也需要開始「思危」。假如再有第六波,很多地方都會再次成為瓶頸。我們希望在疫情中間稍為可以喘息的時候做好謀劃。

最後是治療。我作為非醫護背景的人,自己感覺現在的信心指數會高一些。首先是因為有了口服藥。現在不止醫院,暫託中心的醫護團隊如果認為有需要也會使用。這對長者的治療是一個保障。然後是中西醫結合。上個星期六我有幸陪着仝小林院士去看了我們的院舍,在和業界的討論中我們看到業界對於中醫的信賴和接受程度都很高。醫管局也開始邀請安老院舍參與中醫導診支援服務,目前有大概四分之一的老人院參加。在這方面我們覺得要多管齊下,日後萬一再發生疫情,也不要再有重大的損失。

員工日做快測 發揮「閉環」效果

記者:政府3月9日開始在院舍實施「閉環管理」,目前參與「閉環管理」的院舍比例如何?有意見認為實施「閉環管理」在香港有困難,可否介紹一下有什麽實際困難,政府有什麽跟進措施保障院舍長者的健康安全?

劉焱:我理解「閉環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管理手段。它的目的是保護長者,也是保護護工。尤其是在人手短缺的時候,保護好護工對於院舍在爆發的情況下維持相對正常的人手和服務很重要。從數字上來說,參與「閉環管理」的院舍數目有緩慢的增長。到4月1日為止我們有120多間院舍,大概400多名員工參與這個計劃。但以安老院舍整個行業來說,各方面的人手一共有3萬多人,人數上參與的比重不高。很多員工不接受「閉環管理」不是因為不重視自己和長者的健康,而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家庭,在下班以後,還有一些照顧工作需要他們去處理。

但在「閉環管理」這方面,我們也不會因為人數少就放棄。從「閉環管理」的目的出發,我們現在推廣使用了快速測試,所有院舍的員工每日都必須快速測試結果為陰性才可以上班。通過持之以恒的排查,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發揮和「閉環管理」類似的功能,減少社區遊走的員工將病毒帶入院舍的風險。

記者:有調查指目前有38%社福機構員工未打針,被指會對其服務對象造成染疫風險,政府會否認為情況不理想,有否計劃強制有關員工打針?

劉焱:首先對於我們先前講的重點,也就是院舍來說,員工沒有接種疫苗的不多於5%。這5%中,大多數也是因為有醫學上的原因不適合接種。對於提供社福服務的其他單位來說,我們從4月1日起,社福服務單位的員工就要使用「疫苗通行證」,也就是在指定的服務單位工作的員工從4月1日開始就必須要已經接種一針疫苗,或者屬於因醫療原因而獲得豁免的人士。

最近我也有留意到一些所謂的調查,訪問了二百來人,說有38%的員工沒有接種疫苗。其實做調查的機構自己都要說明,接受訪問的都是比較傾向於不打針的人。事實上在社福界,我們有信心絕大多數的業內朋友們都有一份為己為人的責任心。有一些個人情況的例外大家都會理解,但如果因為其他考慮,我們希望通過廣泛的報道,大家都再鼓勵、推動,甚至鞭策他們去盡自己的責任。

業內願遵措施 護院友護自己

記者:院舍人手長期緊絀,疫情下增加了對院舍員工的要求,會否擔心加劇人手問題?

劉焱:人手問題成為瓶頸的確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三年,行業內人手短缺的情況基本上都維持在17%到20%之間。這個短缺在以後還會更明顯,我們最近有草案提交立法會,希望在院舍各方面的管理,包括人均居住面積、人手比例都再提升。現在都人手不足,還要再提升人手比例,當然就更不夠了。

疫情期間,你講得沒錯,我們對於業內從業員有這樣那樣的要求需要配合。但到目前來說我很慶幸、也很感激業界絕大多數的朋友都很有責任感,也都理解和配合這些措施。大家做這份工作,其實對於照顧的人都有一份責任感,甚至可以說有一份感情。大家都覺得長者年紀大了,受到感染風險很高,都很願意通過這些措施保護自己和保護院友。

記者:政府先前從內地招聘了護工,目前磨合的情況怎麼樣?

劉焱:第五波疫情期間我們短暫放寬了輸入外勞的安排,從內地招聘員工。我們從幾個不同途徑得到資訊,都覺得即使在疫情下,都仍然有人願意來香港投身服務,很感激這些護理人員。這些護理人員到位以後,無論在院舍還是暫託中心工作,本地同工的觀察都覺得大家工作上的磨合沒有問題。他們的工作態度和投入感也讓我們更有信心。

培訓本地人才 行業趨專業化

記者:長遠來說,政府有什麽措施解決院舍人手問題?

劉焱:我們近年來都一直有做一些工作,我們希望多幾條腿走路,能有一定的補充。首先是培訓本地人手。比如說我們做的青年啟航計劃,是幫助一些有意加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積累工作經驗,同時還給他們提供進修的機會,希望他們對這個行業產生歸屬感,也希望令行業的運作更加專業化。

其次是塑造對行業的認識。羅致光局長經常說懇請大家不要再說在院舍工作是「厭惡性」工作。大家心意都是好的,希望可以提高從業人員的工資,但大家也不喜歡別人標籤自己做的是「厭惡性」工作,都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工作有一份尊重,看到其中的價值。我們希望疫情之後我們有更好的故事去講,這個行業對社會的價值是值得大家尊重和珍惜的。

還有就是開拓外來的人手來源。政府的總體方向當然是保障本地就業。如果有人能告訴我們需要怎樣的支援來鼓勵更多本地勞動力投身這個行業,我們絕對願意往這個方向努力。但隨着我們人手需求的增加,我們也要考慮是否輸入外勞的問題。本地市場在經濟暢旺的時候,其實各行各業人手都是欠缺的。我們如果要做好照顧工作,應該負責任地看待這個問題。

記者:前面談到的人手、設施,這些都需要財政上的投入。目前香港的社會福利開支佔政府開支約20%,如果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會不會有困難?

劉焱:本地而言,社福開支和教育開支、醫療開支基本上穩居政府開支項目三甲。我們看到這麼多年來在社會福利方面的投入很多,最近十年更是如此。但坦白說,在社會福利方面財政投入並不是很大的障礙。在財政上我是有信心的,因為在社會上有共識,政府內部也有財政上承擔的意願。

反而我會覺得比較大制約的一個是空間,一個是人。幾年後我們會落成一些新的公共屋邨,這些公營房屋在發展時都會預留5%的平面空間用來建設社福設施。這樣來看在空間上是有希望的,但正因為這樣,人手的需求就會更可能成為短板。本地人手的培訓,本地對於社福行業的重新認識,以及是否需要開拓外來的人手來源,都需要我們認真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