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總是顧後瞻前的時刻。2022的鐘聲裏,有港人感慨,過去一年已經經歷了太多「想不到」,未來一年不知還要面對多少「看不透」;也有港人感慨,過去一年很多希望的終於「等到了」,未來一年很多想要的「一定得」。在一個急劇變動的大時代,新冠疫情沒完沒了,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波詭雲譎,監管風暴波波相接,新科技爆發帶來產業巨變重置,香港選舉制度重構、反中亂港勢力受到法律清算……新時代的大潮浩浩蕩蕩,讓置身其中的芸芸眾生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變幻與衝擊。每個人作為大潮中的一滴水,對同樣的時勢世事,自然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而每一滴水在時代大潮中的態度,對世界和自己都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是相信真相、相信事實,還是把自己的眼睛蒙起來學人妄語,這是一種正反態度。比如香港的民主是怎麼來的?歷史是這樣寫的:英國人統治香港的一百五十年,只是到臨近撤退前的幾年才匆匆忙忙說要搞;而《中英聯合聲明》壓根就沒有說一個字的「雙普選」,是中國政府在制定基本法時,才白紙黑字寫下來的。這是事實吧?回歸後10年,中央定下2017年普選特首、2020年普選立法會的時間表,但普選特首的方案最後被當時的香港反對派綑綁否決了。這總是事實吧?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黑暴勢力以各種不法手段,損害甚至剝奪建設力量的被選舉權和選舉權,口喊民主實行獨尊,這總是事實吧?秉持求真務實的正確態度,而不是選擇性失明,對香港的民主從何而來,香港要什麼樣的民主、培育怎樣的民主精神,就會有正常判斷的基礎,對香港特色民主就會多一份自信。

是選擇共情同理,還是自我至上、那管他人,這是一種正反態度。比如防疫,明明疫情之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獨善其身,為己為人都應該做好防疫本分。而現實是,儘管多數香港人克盡己責,卻總有些人因為一些無稽甚至荒誕的幼稚理由,能不戴口罩就不戴,費盡心機不掃「安心出行」,旁門左道搞群聚,接種疫苗的呼籲當耳旁風;更離譜的是,明明有強制性檢疫要求,卻仍有回港機組人員購物、訪友、聚餐到處走,最終把變異病毒傳到社區,要全體港人承受「破防」的苦果。真正明白並且遵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格局,而不是「不差我一個」的狹隘,公共利益和個體福祉才能兩全。

是擔當守責、真抓實幹、只爭朝夕,還是尸位素餐、虛應故事、遲疑拖拉,也是一種正反態度。誰都明白,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成功舉行兩次選舉,只是香港新民主故事的美好開端,往後的每一頁都要靠實實在在的行動去書寫。深層次問題冰凍三尺、糾結交錯,化凍解結自必須非常擔當、非常勇氣、非常創新、非常變革、非常手段,少一樣都不行。「北部都會區」的嶄新大構思已經提出,土地開發規劃「拆牆鬆綁」的方向已經確定,恢復正常通關的努力一直在強化,政策局改組的時間表也已經設定。方向明確藍圖很多,能不能做好,很大程度繫於為政者以正確的態度去落實。比如一個小小的大麻產品CBD監管問題,很多媒體接力報道,揭示其中的健康安全風險,警方快速反應對涉嫌售賣含毒者執法,但負責監管的部門遲遲未有行動。今時今日,這樣的態度「唔得嘅」。

是堅守人性良知的底線,還是放縱個人內心的貪慾癡嗔,這是一種正反態度。比如慈善關愛,這是香港人樂此不疲的傳統,也為高度商業化、高度擠迫、高度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帶來潤滑和滋養。「沙士」期間慰問醫護、汶川地震萬民捐款,那些經典畫面歷久彌新;颱風、寒潮來襲時,善團義工救急送暖的場景,總會如期而至。但臨近年終,「童樂居」這個無依兒童的庇護所,卻爆出照顧者群發性施虐的醜聞。社會震驚,揭發事件的不是管理者和監管者;社會也還寬慰,一個旁觀者因為良知,勇敢地做了吹哨人。一宗看似孤立事件的個案,卻真切地投射出人性的美好與卑劣;未來的時日,我們要抱持怎樣的人倫道德態度,才能讓美好延續光大,答案不言自明。

每一滴水,折射出的都是大潮的光芒;而我們得到的每一個結果,都和我們的態度有關。一滴水的態度,當然不足以影響大潮的奔湧;但一個人的態度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每一個人,所有人的態度又都在互相影響、互相感染。歷史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懈怠而停下它發展的腳步,但是歷史會因為每一個人的正向努力而走得更加順暢、更加精彩。所以,每一點水的正確態度,都是決定性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還有很多的正向態度應該抱持。比如心中始終有一個大大的「人」字,為政者想着人民的疾苦,服務者想着對面這個人的需要,奮鬥趕路者想着同行者的感受。再比如,面對逆境挫折,我們都始終要抱持淡定、從容、樂觀,始終相信明天,相信明天會比今天好,而明天的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來的。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