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勳 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日前在「變革房屋土地政策倡議」中提出短中長期方案,倡議政府重新將「三年上樓」寫入《長遠房屋策略》目標。筆者在此分享如何從增加地積比入手,解決房屋供應問題。

地積比是指樓宇總建築面積與地盤面積的比例。比例愈高,即可建樓宇面積愈高。舉例1,000平方呎的地盤,地積比為10倍,即最多可建樓宇面積10,000平方呎。現時港島區的樓宇地積比一般為8-10倍,而新界區地積比僅5-6倍,足見新界發展潛力之巨。

根據運房局資料,政府現時已覓地330公頃,可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以應付未來10年公屋單位需求。當中240公頃土地仍處於規劃及設計階段,包括東涌新市鎮擴展、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元朗南新發展區、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啟德發展區、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群等地段,現階段仍有空間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提高地積比。若這批已規劃用地的地積比由5-6倍增加至6.5-7.5倍,可供發展的樓宇面積將增加約20%;若以單位計算,可將原來22.6萬個單位增至27.1萬個,即增加約4.5萬個單位。提高20%只是一個保守數字,如果要加快完成「三年上樓」目標,可將地積比劃一到7-7.5倍,更快達成目標。

以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為例,未來若將地積比由6倍增至7倍,公營房屋將由5萬間增至5.9萬間;倘地積比增至7.5倍,公營房屋將達6.3萬間。再以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政府規劃時密度更低,平均地積比約5倍,如將地積比提高至7倍,公營房屋將由3.1萬間增至4.3萬間;倘地積比增至7.5倍,公營房屋將達4.7萬間。

未來北環線沿線發展,將會增加不少土地房屋供應,惟現時仍未作出規劃的牛潭尾及凹頭站,仍然有不少增加地積比的空間。近日有媒體報道指,牛潭尾一塊約70萬方呎的地皮,因北環線效應擬向城規會申請改劃土地用途,將0.2倍的地積比增至2倍,由71幢獨立洋房增至逾3,000個分層住宅單位。在筆者角度而言,2倍地積比依然浪費,該片土地與牛潭尾站距離不足1公里,如使用現時標準,鐵路站範圍不足1公里地積比可達5-6倍,即在70萬呎的土地上可提供逾萬個單位。

筆者建議政府應提早規劃牛潭尾、凹頭站的前期研究,並在確定車站選址後,立即開展相關的土地法定規劃程序。北環線定線後,有望將現時不足1倍的地積比提高至6倍左右,大大提升土地發展潛力,新發展區預計可供應單位達3萬個。

特首施政報告即將發表,民間期望土地改革措施多管齊下。增加地積比是提高房屋供應的一劑良藥,只要特區政府有決心解決土地問題,香港告別籠屋與劏房,追回「三年上樓」目標的日子將不遠矣。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