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古時的士人形象和心態,這書甚佳。 作者供圖

黃仲鳴

讀小學時,學校自編國文教材,其中有篇選自《儒林外史》的王冕,作為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假名流隱括全文」。當年看了,也不甚了了,至於老師有何解說,也忘了。我只有這一印象和疑問:為什麼要拿王冕這人來作為「楔子」?

但由這一選文,我便到圖書館借《儒林外史》來看看,印象不深刻,深覺不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那麼好看。及長,對這書竟生出一份感情來,無他,描繪古代知識分子,確是深刻,還有哪書勝過它?

在讀了王冕後,其後還看了范進那回,50多歲的童生,屢試不第,竟然得中了,那一刻,他竟然瘋了。古代讀書人,以「中舉」為標的,不止10年窗下,20年、30年,由濃濃黑髮「搏命」到蒼蒼白髮,心灰之下,竟中舉了,發了瘋。這事鑄在我心底,10餘歲,便在報上「青年園地」寫了篇范進的「故事新編」。

但是,范進這老童生為什麼會中舉呢?

《儒林外史》第三回指出,周進做廣東學道,第三場考南海、番禺兩縣童生,54歲的老童生范進第一個交卷。周進將范進卷子看了一遍,心裏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什麼話!怪不得不進學!」遂丟過一邊。又坐了一會,還不見有人來交卷,便再次拿過范進的卷子來看,覺得有些意思。第三次看時,印象更佳,不覺嘆息道:「這樣的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於是取筆圈點,圈出第一名。

近讀陳文新的《解讀儒林外史士人心態》,有此剖析:「考生的中與不中,存在極大的偶然性,於此可見一斑。假如周進只看一遍,范進豈不是還得做童生?而只看一遍的閱卷方式還是普遍現象。」不錯,范進那種文字,在「粗略而看」的試官來說,范進不落第者幾稀矣,又怎會被發現是「天地間的至文」!

陳文新指出,在清代,流傳有以快、短、明三字來衡文的說法,所謂快,即交卷越快越好;所謂短,即篇幅越短越佳;所謂明,即文章的意思要明快直白。為何如此?原因在於,清代的督學使者,往往因公事繁冗,期限太緊,根本不可能從容評閱考卷。於今的老師閱卷,或忙或倦,何嘗不是如此?有幾許負責任的老師,肯「字斟句酌」、細細品味?

范進贏在較快,能令另一位阿進老師無聊一再閱讀三讀,遂扳回了「聲譽」和卒獲功名。他的運氣,真好!

《儒林外史》是部好書,將古時的士人形象和心態,一一描繪出來。陳文新是吳敬梓的知己,還剖析了王冕、虞博士、張鐵臂、沈瓊枝、馬二先生等,實解開了我幼讀這書的茅塞之處;而見解新出、旁徵博引,真好書也。

這也是一部「漫話式」的研究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