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內地組織各種慶祝活動,廣州有機構以此為主題舉辦書畫展,邀筆者和香港書法家協會顧問李堃銘先生參展。
作為參展作品,我以行楷書寫了香港著名愛國詩詞學家施學概先生一首《望江南·黨慶百年頌》,而李堃銘先生則以一幅6尺楹聯「偉業千秋頌,德行萬古傳」參展,他以清代書家伊秉綬風格所寫的十個隸書大字,古拙厚重,雄強有力,令我眼前一亮!
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所作,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磔」。
隸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大致有如下幾種風格︰
工穩端莊類,如《西嶽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方勁古樸類,如《張遷碑》、《鮮于璜碑》、《西狹頌》、《校官碑》;秀麗飄逸類,如《曹全碑》、《孔宙碑》、《劉熊碑》、《趙寬碑》;寬博厚重類,如《衡方碑》、《魯峻碑》、《封龍山頌》;而伊秉綬隸書則屬寬博厚重類,據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可知他臨寫《衡方碑》多達百遍。他融先秦篆籀、漢魏磚瓦及顏體氣象於一爐,自成高古博大氣象。其書超絕古格,與清代鄧石如並稱大家。
伊秉綬的隸書特別之處是:筆圓渾厚,蠶頭蠶尾,一味地橫平豎直。無誇張的雁尾波挑,而是挑筆處意到即止,盡量弱化雁尾這一特徵。他以中鋒行筆,行筆中基本不作提按,令筆劃保持勻稱。他的字形呈長方形,與傳統隸書有異,令人感覺耳目一新。
習伊秉綬隸書多年的李堃銘曾臨習多種書體,一次偶然機會接觸伊秉綬的隸書,立時就有一種莫名的喜愛。大概是緣分吧,伊秉綬的隸書風格與他為人耿直,不喜花巧,做事簡單直接的個性非常接近,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他說,橫平豎直,極像愛蓮說中蓮花的不蔓不枝之美,既方正大度,亦古拙厚重。李堃銘自小喜各種運動,練了廿幾年硬朗的陳式混元太極拳,故他運筆力度雄強,能最大限度發揮伊秉綬隸書的獨特風格!現在的李堃銘,以我筆者眼光看來,可稱香港伊秉綬體隸書第一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