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人來人往的中環碼頭。 作者供圖

趙鵬飛

上周末,跟朋友去港島最南端的鶴咀徒步,回來時,在筲箕灣找了一間口碑頗佳的泰國餐廳。我們坐下來看菜牌,朋友點了眾人推薦的海南雞飯,我點了一份金邊炒粉和凍椰青。

多年之前,曾在峇里島的金巴蘭海邊,吃過金邊炒粉,那個味道留在舌尖上。如果菜牌上有,總會忍不住想再嚐一次。正是中午用餐高峰,餐廳的食客特別多。等餐間隙,周圍的餐桌很快坐滿了人。緊鄰的隔壁桌,像是一家4口,4張亞洲面孔,是用英文點餐,閒談也都講流利的英語。後面挨着的一桌,是兩個金髮碧眼的年輕女孩。一個把金髮紮成高懸的馬尾,另外一個,兩根清水素面的麻花辮垂在腦後。衣着清涼的她們點菜用的也是英語。稍遠一桌是4個年紀相仿的男生,說日語。着裝統一的深藍色工作服上,印有一行大大的英文字母及Logo,看樣子是一間知名日資公司的職員。我和朋友點完餐,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粵語和普通話切換自如。其他的食客,亦是如此,在各自最習慣的語言裏暢快無比。間或,餐廳的服務生,也在各類語言中自由穿梭,沒有絲毫違和感。

聽着隔壁桌不同語言之間的自由交流,我突然覺得,這不正是我以為的香港。華洋雜處,各自安居樂業。語言和所代表的文化之間會有撞擊,也會有雜糅和融合,最終,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相處。誰也不必遷就誰,誰也不必特別包容誰。齊齊整整,舒舒服服。

開埠百餘年來,大清律例延續最久的地方,莫過於香港。西洋風雨浸潤最深遠的地方,莫過於香港。小到路牌的名稱,日常用語的直譯音譯,大到官方陳述,公共媒體的約定成俗,都已使用得煙火氣十足。香港之所以是香港,僅此一項已無他城可及。在香港的胃口裏,粵菜川菜湘菜魯味京味,調和得恰如其分。法式焗蝸牛德國肘子意大利千層麵英倫下午茶,地道程度已不輸菜式起源地。藉此融匯而成的港式餐飲,自成一派。一度,甚至隨着港產電影和TVB長劇,風靡內地和東南亞諸國。咀嚼咂摸,鹹淡得宜,色澤搭配,賣相出眾,自有一番不卑不亢風騷獨領的姿態。像極了廣受歡迎的港星,敬業、親民,又不失巨星氣度。劉德華、張學友、張國榮,莫不如是。

地處中國南海一隅的香港,地不大,物產不豐盈,能脫穎而出,在全球知名的國際化都市之中,佔據位置靠前的一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中西交匯兼容並包的城市格局,應是最基本的底色。種族、人群、語言、餐飲、文化,各美其美,多元交織,相互浸潤,呈現出一種既穩定又不斷更新的流動性。放一架無人機在維港上空盤旋拍攝,鏡頭裏隨便裁切一幀,便宛若一版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圖。

最近,城中不少媒體聚焦香港移民問題,其實大可不必為此多着筆墨。一座城市,有舊人決定走,自然會有新人趕着來。選擇就此離開的人,有100個憧憬在異鄉他國開始新生活的希望。源源不斷趕着來的新人,就有101個以求在香港大展拳腳的新機會。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千差萬別的個人訴求裏,覓一份踏實樸素的心安理得,才是人來人往的香港,最吸引人也是最質樸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