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同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日前公布最新「經濟自由度指數」,不再對香港和澳門獨立評分。消息在香港社會引起一些波瀾。
香港特區政府嚴正表態,指出把香港排除在評估外是「政治偏見」,偏離以往一貫做法,對此決定表示「極度失望和遺憾」。
無獨有偶,美國一家主流媒體幾乎同步刊出了署名為埃德溫·傅爾納(Edwin J. Feulner)的文章,題為《香港不再是曾經的樣子》(Hong Kong Is No Longer What It Was)。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文末寫明,這位傅爾納先生「恰好」是傳統基金會的創始人和前主席。
不在其位,傅爾納先生還沒忘為自己曾經服務過的機構搞事情背書,倒真是滿「敬業」的。
文中看出,過去50年,傅爾納先生到訪香港的次數自己也「數不清了」(countless times)。其間,恰恰跨越了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兩個階段。
傅爾納先生文中聲稱,他曾經參加過1997年香港回歸儀式。緊接着的話就透露出他深埋心中的執念,「我那時就憂懼香港可能只會成為另一個中等規模的中國城市」。
對不起,讓傅爾納先生失望了。
香港回歸後,仍然保持了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拓展出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單獨關稅區,香港獲得除了美國以外的世貿成員的承認,沒有主要經濟體認為香港已經失去「經濟獨特性」。傅爾納先生曾就職的傳統基金會舉辦這一年度評估以來,香港連續25年排名第一,去年排名第二。是不是也可以作為說明香港「經濟獨特性」的一個註腳。
感慨香港不再是他「眼中的香港」的同時,傅爾納先生倒也挺坦白,承認美國前景也充滿不確定性。「失控的聯邦開支」損害了美國的「財政健康」。傳統基金會滿分為100的評估指標中,這個世界頭號經濟體今年只得了34.9分。傅爾納先生倒也蠻敏銳,他說當前華盛頓的政治氣候下,美國想有所改變實在是「希望渺茫」(little hope),美國的經濟自由度分數很可能在未來會「直線下跌」(plummet)。
曾經多次到訪過香港,想必傅爾納先生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有一句中國俗語,叫「光聽蝲蝲蛄叫,就別想種莊稼了」。如果聽不太明白,可以把話說得再白一點,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言語左右。香港的成就是幾代香港人在祖國全力支持下努力打拚得來的,絕對不是其他國家的恩賜。香港有識之士已經表示,在乎一個外國智庫的評分遠不如改革自身,做好自己來得重要。
勸告傅爾納先生一句,還是多為自己國家的事操操心,更何況他推崇的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在美國都快走進了死胡同,就別忙着給其他地方開藥方,甚至操閑心了。更別想與老東家打配合,在香港製造什麼危言聳聽的輿論。
傳統基金會的「傳統」(heritage)兩字,從英文字面看還可以翻譯為「遺產」。如果傅爾納先生和那些同樣戴着有色眼鏡看香港的先生們,企圖讓香港保留的是可以任由他們威脅制裁的所謂「遺產」,敬請打包帶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