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起放寬部分防疫措施,包括容許晚市堂食至10時、部分處所亦能重開;首批100萬劑內地科興新冠疫苗於今日下午抵港,另外100萬劑由復星BioNTech生產的「復必泰」疫苗,預料本月底前運到,下星期二起將接受網上預約接種。經過兩個多月的嚴格抗疫,疫情有所緩和,而且疫苗接種計劃即將展開,本港擺脫疫情折騰似乎看到曙光,但冷靜思考,即使開始接種疫苗,也絕不意味本港抗疫馬上大功告成、萬事大吉,如果各行各業、普羅市民的抗疫意識放鬆,疫情短期內再度爆發也絕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政府和各方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繼續嚴守各項防疫措施,以免疫情反撲,經濟民生繼續嚴重受損。

去年11月中,本港疫情急轉直下,政府再次收緊防疫措施,至今已接近三個月。其間政府採取升級版的控疫措施,實施禁足封區強檢,更呼籲市民在農曆新年減少聚會,過一個「平靜春節」。經過政府市民同心抗疫,近期有多日確診個案回落至單位數字,政府有條件放寬部分防疫措施,讓飽受疫情折磨的各行各業和市民稍稍喘氣。疫苗終於來港,更讓市民認為徹底控疫在望。

其實,現在離成功擺脫疫情折騰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疫情的現實威脅仍然嚴峻,政府和各方必須保持頭腦清醒。首先,按照本港每日接種5萬至6萬劑疫苗的能力計算,即使每日滿額接種,要達到全港三分之二人口接種疫苗並產生抗體,實現「群體免疫」,至少也要大半年時間;其次,由於抗疫疲勞和傳統習俗影響,在農曆新年假期,本港人流大增,不少市民趁節日外出消閒用膳,拜年活動密集,近期有一日錄得10宗源頭不明個案,反映隱形傳播鏈未完全切斷,社區傳播風險仍高,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亦表示,源頭不明個案有上升趨勢是警號。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府放寬食肆及部分處所的經營限制,但要求顧客需下載使用「安心出行」程式,或填寫個人資料,但有食肆、商戶及市民並未嚴格遵守有關規定,有顧客填報虛假資料,經營者為做生意,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令控疫措施形同虛設,無形中增加了疫情反彈的風險。有專家警告,如果不持續嚴守控疫措施,第五波疫情就在眼前。

疫情困擾本港一年有多,各行各業遭受重創,市民苦不堪言,業界和市民渴望經營、生活盡快復常,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現在業界為了彌補損失,就採取「報復式經營」,對防疫要求掉以輕心,為了經濟利益而疏於防疫,難免很快又導致疫情反彈、遭到疫情「報復」;市民怕麻煩,不願遵守防疫要求,不配合追蹤疫情,就難免再惹受困疫情的大麻煩。

本港經歷了四波疫情,正是陷入「加強控疫、疫情稍好;放寬控疫、疫情反彈」的惡性循環。目前的疫情緩和來之不易,是政府和各界共同抗疫的努力成果,但也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各行各業、廣大市民不想見到再有第五波疫情,就更要珍惜目前的防疫成果,防疫必須再接再厲。在放寬經營限制的情況下,有關業界責無旁貸保持防疫措施全面到位,主動敦促、提醒、監督顧客配合防疫,堵塞散播疫情的漏洞。政府也要加強巡查檢控,從嚴執法,對違反控疫措施者起阻嚇之效。政府、商界、市民攜手防疫,竭力防止疫情反彈,是全港的最大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