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拍攝於港島南區的木棉花。 作者供圖

趙鵬飛

春節第一天上班,在路上看到好幾株木棉花開滿樹。碗口大的花,一朵簇着一朵,布滿枝椏,周身紅遍,很喜慶,也應景。今年的央視春晚,服道化,也是從頭紅到尾。各路登上春晚舞台的高人氣藝人,所披戰服,或深或淺,也是一水兒的紅,以至於看完整台節目,腦海裏只記得層林盡染萬山紅遍。倒是名不見經傳的河南衛視春晚,憑一段極具東方神韻的舞蹈《唐宮夜宴》,脫穎而出,把央視春晚的風頭一下子給蓋住了。

特意去看了這段舞蹈的視頻,一群盛唐裝扮的仕女們,手持各式樂器,穿行在青綠山水的《千里江山圖》中,裙裾生風,嬌憨靈動,舉手投足之間,既有唐時女子的豐腴嫵媚,又不失樂人舞伎的詼諧純熟,像是博物館裏的歌舞俑活了過來。在5G和AR技術加持之下,宛若取自《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搗練圖》中的實景,更讓整個舞蹈亦真亦幻美輪美奐。

一段舞蹈引發全民話題,上一次發生在2005年的央視春晚舞蹈《千手觀音》。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在音樂、舞美的高度配合之下,通過肢體語言,把一幕佛國經典演繹得出神入化。那個時候還沒有網絡熱搜,這段舞蹈依然成為那個春節街頭巷尾最熱門的話題。可見,普羅大眾對美的感知能力,遠高出藝術家的預估水準。很可惜,能真正激發民眾大面積共鳴的舞蹈,仍屬鳳毛麟角。

有人覺得是因為藝術家離普羅大眾的生活太遠了,也有人覺得,經濟上的長期落後,讓藝術家和民眾都對本土文化產生了嚴重的不自知和不自信。近些年來,數字技術生機勃勃,加上經濟和科技方面長期的累積和衝刺,中國終於立上潮頭。國力上的大幅提升,民眾生活水準的普遍提高,讓國風類的藝術形式,在年輕人中間形成經久不衰的追捧風潮。尤其是在應對這次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危機中,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讓中國率先成功走出疫情困擾,整個國民的民族自豪感隨之迅速攀升。一夕之間爆紅的舞蹈《唐宮夜宴》,更像是一個顯著的符號。在此之前,主打盛唐文化IP的古城西安,最近幾年連續穩居內地網紅城市高人氣寶座首位。這裏隱隱透露出的情結讓人感懷,對大唐盛世曾經輝煌的無盡嚮往,一直都是蘊含在民族情感裏最深的一抹渴慕。

比起經濟上奮起直追和趕超世界,文化的復興是更高層面上的自我認同。過去一百多年以來,中體西用和全盤西化之間攀扯不斷。其實,符合時代源於自身屬於世界的文化觀念,才能在本民族中間形成最大公約數。

拜疫情所賜,今年春節全國有1億人響應政府倡議,選擇就地過年。昔年一票難求的春運車票,罕見地出現了退票潮,有些班次的列車,甚至因為乘客過少不得不宣告取消。每一張臨時退掉的車票,背後就是一個過年不能團圓的家。被整趟取消的那些列車,也載不動,一年到頭飄盪在外的人,一腔思鄉的心。就地過年就是犧牲。由衷欽佩國人服從大局的服從意識。民族文化和傳統觀念裏,「我們」大於「我」的認同感,是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異國人所不能理解的,個中冷暖、利弊、得失,自是不可同日而語。誠如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人,賦予高大健碩的木棉花以英雄樹的美譽,既包含了對甘於為眾人付出犧牲的指望,又承載了對自我成為英雄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