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今屆政府繼續暫緩垃圾徵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4日)在電台節目中,引述《施政報告》推出11項措施以支援中小企,指在經濟大環境影響下,現時並非推動垃圾收費的好時機,但強調徵費只是推動減廢回收的手段之一,留意到市民認知及意識增加,相信已經達到減廢目標,對於2035年前達成「零廢堆填」目標有信心。
謝展寰指出,棄置量高點由2021年近11,500噸,至2024年底減少至10,500噸,「雖然我們暫緩垃圾徵費,但相信因為我們推動徵費時的宣傳教育,以及當時的爭議令市民對這件事的關心以及認知度。對於目標的認同,雖然他們不認同手段及工具,但他們認同目標,所以已經見到很大改變。」他強調,環保措施政策方向須配合經濟活動,會與業界多合作,以達「事半功倍」的效益,包括與業界商討以「生產者責任制」推動業界減廢回收,冀業界能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式」減廢回收,目前正在與業界商討以「生產者責任制」回收膠樽及電動車電池。
謝展寰又提到,環保署在位於石鼓洲外海人工島興建本港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PARK1」,預計將於今年年底落成,明年可投入運作,料處理3000多噸垃圾;「I·PARK2」正在招標中,望於2030年運作,處理6000噸垃圾。此外,已在北都預留位置予以興建第三座焚化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