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長輩轉發來路不明的健康偏方,或是朋友熱衷分享未經證實的養生秘訣時,我總會想:為什麼人會相信這些訊息?直到我讀到中國科學院的最新研究,我才知道原來這種辨別真偽的能力,在我們的童年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 這個研究讓我這個爸爸更肯定自己的育兒理念:窮養男兒志。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子弟:「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蘇軾在《晁錯論》中也提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近代心理學指「富養」利發展

聖賢和古人留下的智慧我當然是相信和珍惜的,但許多近代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家庭經濟條件和學術及事業成就是正相關。應是窮養,還是富養?這讓我在育兒方面感到十分矛盾。但剛剛提到的新研究解決了當中的矛盾。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饒儷琳團隊於2025年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發表的研究,發現童年環境的「嚴酷性」(通常以家庭社經地位衡量,即資源稀缺程度)與更高的分析式思維和更好的資訊分辨能力相關。

這個研究的關鍵在於區分了兩種「逆境」:嚴酷性(harshness) 和不確定性(uncertainty)。 窮教中的「窮」更像這個研究中的「嚴酷性」,是一種相對穩定、可預測的資源稀缺。 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可以發展出與之相適應的、穩定的認知策略(如更謹慎、更愛分析)。而「不確定性」指的是環境不可預測、頻繁動盪(如家庭結構劇變、頻繁搬家)。 研究明確指出,這種環境會損害認知能力,導致分析式思考下降和更差的訊息分辨力。

環境動盪使分辨力降低

「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強調的正是穩定環境中通過節儉培養品格的重要性。這與研究中「穩定的嚴酷性促進分析思維」的發現不謀而合。 然而,歷史上也不乏反面例證。 南唐後主李煜雖生長在富貴環境,但身處政治動盪的不確定性中,最終難以培養出治國所需的理性判斷能力。這正印證了研究所述:環境的不確定性會損害分析思維的發展。

這個研究為這些傳統智慧提供了科學印證,關鍵不在物質的貧富,而是環境是否穩定。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寫道:「儉,德之共也;跋,惡之大也」,強調的正是穩定環境中培養的節儉美德,而非單純的物質匱乏。

「窮教」有益,因為穩定的挑戰環境確實更大可能培養出更強的思辨能力。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維持穩定的生活環境對認知發展至關重要。 如果家庭環境充滿變故、動盪不安(如父母頻繁爭吵、離婚、頻繁轉學、家庭經濟狀況劇烈波動),這種不確定性會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使他們更易受虛假資訊的誤導。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