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暢、凱雷)九三閱兵,舉世矚目,多家港澳媒體現場觀禮報道,感受深刻。來自澳門《市民日報》的記者宋漢曉與我們暢談閱兵現場的所見所感。故事要從一張1999年國慶50周年香港文匯報記者的閱兵報道證件說起,歷次大閱兵中的點滴細節,無不見證着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山河無恙,煙火錄常 中國盛世,如您所願》、《現在我們勝利了,是創造新時代的時候了》、《十年強軍之路》香港文匯報一系列大閱兵專題報道版面獲得各界讚譽。

澳門記者關注香港文匯報 期待福建艦早日入列

香港文匯報版面《現在我們勝利了,是創造新時代的時候了》

在閱兵現場,30歲的吳一怡,作為澳門科技大學的歷史學博士生及澳門觀禮團的一員,動情地講述了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為紀念抗戰勝利,在《市民日報》上特別出版的「勝利號」特刊。該特刊深情回顧了澳門同胞參與抗戰的英勇事跡,緬懷先烈。宋漢曉感慨道,澳門的抗戰歷程是祖國抗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日報》自1944年8月15日創刊以來,便與抗戰勝利緊密相連,作為澳門的媒體人,他此次親身感受大閱兵的盛況,對祖國這十年來的飛速發展有了更深的體會。他特別注意到,此次閱兵首次展示了信息支援部隊、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等新型作戰力量正式成立,標誌着信息化部隊體系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這些改革使解放軍實現「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的轉型目標‌,信息化戰鬥力生成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香港文匯報版面《山河無恙,煙火尋常 中國盛世,如您所願》

港澳同根同源,宋漢曉還關注到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對大閱兵的前瞻報道,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軍事報道版面,引人入勝。香港文匯網的記者觀察系列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憶起四分之一世紀前閱兵報道時,記者證還是手寫的,而如今港澳記者的證件已實現智能化,這一變化見證了國家的巨大變遷。此外,「福建艦以艦載機的姿態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一香港文匯網的頭條報道也讓他難以忘懷。當他在天安門現場親眼目睹艦載機混合編隊翱翔過天安門廣場時,與澳門同胞一同歡呼雀躍,共同期待福建艦早日入列。

00後記者李暢:從容平視世界 先烈鋪就精神底氣

凱雷分享了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剛剛過去的七月,殲-15、殲-15T艦載戰鬥機隨山東艦訪港,引發全港轟動。當香港下雨時,登艦的港市民紛紛躲進殲-15T艦載機機翼下方避雨,這一幕令人難忘。如今在九三閱兵式上,空中梯隊的軍機編隊米秒不差馭風飛越天安門接受檢閱。其中,殲擊機梯隊集合了中國多款新型隱形戰鬥機,由殲-16D、殲-20、殲-35A、殲-20S、殲-20A組成的兩個楔隊震撼亮相,殲擊機家族加速換羽更新,堅決擔負起捍衛祖國領空不容侵犯的神聖使命。

作為「00後」的記者李暢,這是她首次報道閱兵盛事。在現場,她採訪了抗戰名將彭士量之孫彭凱,他前幾天剛從湖南祭拜回來,激動地說:「願中華盛世,人民幸福,先烈欣慰,後輩自強。」凱雷在現場向大家展示了香港文匯網發布的一條微博,標題為「你們要的法新社圖片來了」。這條微博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收穫了高達40萬的點讚。點讚,這一簡單的互動行為,實則是讀者們表達態度、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這反映了中國人在精神上的自信,特別是文化的民族自信。而這種自信,在李暢這樣的00後身上更為體現,他們「平視」世界,「不謙卑」的從容姿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中國百年砥礪跋涉的歷史成果,更是無數像彭士量這樣的先輩以熱血與奉獻挺直民族脊樑,為後輩鋪就的精神底氣。

閱兵紀念活動結束後,兩隻和平鴿受傷落單,眾人紛紛上前細心呵護。(記者李暢 攝)

此外,她還注意到一個溫馨細節:閱兵紀念活動結束後,兩隻和平鴿受傷落單,眾人紛紛上前細心呵護,餵食喂水,更有觀禮嘉賓迅速聯繫信鴿協會,助力受傷的信鴿早日歸家。這一幕讓她深切感受到,中國不僅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更有着深厚的人文關懷。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