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歐盟委員會周三(9月3日)宣布,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南共市)國家的自由貿易協議正式通過,歐盟會將協議文本送呈各成員國及歐洲議會審批,得到有效多數成員國批准後即可生效。美媒指出在特朗普的關稅壓力下,歐盟尋求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彌補貿易損失。

歐盟去年12月結束與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4個南共市創始成員國長達20多年的談判,宣布達成南共市—歐盟自由貿易協議。協議正式生效後,將構建一個涵蓋7.8億消費者的自貿區,成為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報道指出,這項1999年已經啟動的談判長期沒有進展,直到去年底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才達成。

南共市現有正式成員國包括4個創始國與玻利維亞,聯繫國包括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蘇里南和圭亞那。依照協議,南共市會取消對歐盟汽車徵收的35%關稅,並減免對機械、化學品、服裝和紡織品等商品關稅,歐盟會有限度開放牛肉、禽肉和糖等敏感農產品市場。

歐企每年料節省逾360億元

歐盟統計顯示,南共市成員國去年向歐盟出口價值560億歐元(約5,086億港元)商品,歐盟對南共市出口總額達552億歐元(約5,013億港元)。預計歐盟出口企業透過協議,每年可節省逾40億歐元(約363億港元)關稅成本。

為平息內部反對聲音,歐盟在協議中增設農產品保障機制,當南共市農產品進口量增幅超過10%或價格跌幅達10%時,歐盟可啟動進口管控措施,無需與南共市重新談判。此舉旨在安撫農產品主要出口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保證協議可以保護相關國家的農民。

彭博通訊社也指出,歐盟在特朗普的關稅打壓下,迫切尋求與印度、印尼、泰國和墨西哥等國簽署新貿易協議,擺脫美國實現貿易多元化。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柯克加德形容,「美國或正在退出全球貿易體系,全球其他國家則決心走一條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