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平(左二)與妻子、兒子合影。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莉)「父親老年時回憶自己的記者生涯,親身參與『密蘇里』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親眼見證了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最後勝利,是他的高光時刻。」1945年9月2日,年僅30歲的《大公報》記者朱啟平登艦親眼見證日本投降,並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知名長篇通訊《落日》。朱啟平之子朱開宇日前在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父親一生都堅持,記者要獨立思考、說真話。他說這麼想的,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棄醫從文 以筆報國

學生時期的朱啟平(前排中)。受訪者供圖

朱啟平原名朱祥麟,生於1915年,浙江海鹽人。「父親6歲時,隨父母離開海鹽祖居,遷居上海。」朱開宇介紹,「父親高二那年,『九一八事變』,日寇的鐵蹄擊碎了父親『懸壺濟世』的美好理想。他於1933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醫學預科,但很快就投身抗日救國青年運動,以天下為己任成為奮鬥目標。一年後他就放棄了醫科,轉入新聞系,決定以筆報國。」

1940年,朱啟平正式進入《大公報》。1941年,前往採訪滇緬公路通車實況,發表《滇緬路上》長篇通訊,在《大公報》嶄露頭角。1943年,他又以《大公報》特派記者身份趕往鄂西戰場前線。「父親還曾跟我們講述過其中的一個小插曲。當時他採訪了陳誠、王耀武、胡璉等,發出十篇通訊。採訪結束後,王耀武命副官送給他百元大洋,希望能美言幾句,父親堅持不受。」

主動請纓赴太平洋戰場 《落日》寫出中國人民風格

長篇通訊《落日》在《大公報》刊發後產生強烈反響。受訪者供圖

1944年,隨着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發動了凌厲的戰略反攻,朱啟平主動請纓前往太平洋戰場採訪,時任《大公報》總編輯胡政之隨即拍板支持。「這次出行之前,父親還專門去歌樂山金剛坡拜別祖父母。他當時心裏想的是,作為一個到美國艦隊中當記者的中國人,自己的言行無可避免地隨時隨地被人認為是國家的代表,特別是在生死關頭上,決心在採訪任何戰鬥中不落在美國戰友後面,甚至做好了流血犧牲的準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朱啟平隨首批艦隊進入東京灣。1945年9月2日,他登上「密蘇里」號戰艦親眼見證日本投降儀式。說起這段往事,朱開宇也無比自豪:「當時登艦的共有三名中國記者,父親和黎秀石均來自《大公報》,另一位是中央社的曾恩波,他們都是燕京大學新聞系的同窗。父親當晚在橫須賀港中停泊的軍艦上寫下《落日》,民族正義的激情,深厚的國文、記者功底,再加上歷史的際遇,使這篇報道脫穎而出。」

1945年9月2日,朱啟平(前排右五)以《大公報》記者身份登艦見證日本投降。受訪者供圖
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艦上簽字投降。受訪者供圖

朱啟平也曾這樣表述《落日》的由來:「想到世界各國有那麼多記者在場,這篇文章一定要寫好,而且要寫出中國人民的風格來。受降儀式結束時,我一看手錶九點十八分,九一八!我的心幾乎要跳出來。這一靈感使我捕捉住中華民族的感情,寫了《落日》。」

感恩前輩栽培 結識一生好友

朱啟平孫女朱穎亮踏着祖父足跡,登上密蘇里艦。受訪者供圖

「父親一直非常感恩在《大公報》時期胡政之等前輩對他的栽培。也是在那個時期,他結識了同為《大公報》同事,且是一生肝膽相照的好友徐盈、彭子岡夫婦。」朱開宇回憶道,「徐伯伯博學多才,正直厚道,父親稱之為『徐老大』。子岡,父親稱之為『岡姊』,才思敏捷,尖銳潑辣,與父親豪爽敢言的性格十分投合,且出其右。子岡的稿子往往鋒芒畢露,在總編輯命令下父親有時要幫她降溫。」

他動情地告訴記者,由於父親常年奔波在外,雖然一直以來與父親聚少離多,而且總是以「嚴父」的形象出現在子女面前,但在他的印象中,「父親是一位好記者、好父親、好中國人。」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