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鳴的父親林傳(中間白色襯衫)在抗戰期間。 受訪者供圖
●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副會長林鳴。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抗戰遺址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尹東平講述,他父親當年要長期往返九龍與香港,到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取得中央指示,回到九龍傳達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康敬 攝
●1975年春節,尹林平(後排左二)全家合影,前排右一為次子尹東平。 受訪者供圖
●毛澤東當年在尹林平的請示中作出批示,稱讚尹「似很有辦法」。 受訪者供圖
●林詩鍵昨日領取證件等資料,為觀禮作準備。 受訪者供圖
●沈慧林(左)從小接受祖父(右)教育,學習中華文化和歷史,愛國情懷深植於心。 受訪者供圖
●沈慧林(左)出發前往北京,與友人方力申開心合照。 受訪者供圖
●楊永杰在閱讀香港文匯報近日刊出的「聚焦九三閱兵」系列報道。 受訪者供圖
●姚柏良曾參與購買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在該艦訪港時特意上艦參觀。 受訪者供圖
●梁美芬 受訪者供圖
●林順潮昨日(2日)剛飛抵北京就開心自拍一張。 受訪者供圖
●冼漢廸昨日(2日)從香港出發前往北京。 受訪者供圖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何建宗 受訪者供圖

今日(3日)上午,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包括檢閱部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的代表團一行共約360人昨日抵達北京,在京見證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在香港亦有抗戰老兵後人、香港市民期盼着這場展現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盛會。

香港抗戰老兵的後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講述從抗戰時期到如今,香港與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的歷史,分享身為後人親歷祖國從積弱積貧走向繁榮富強的可喜變化。80年來,抗戰精神這筆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一路激勵着香港人克服艱難險阻,與祖國人民一起,為實現偉大復興而奮鬥。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黃子龍、黃子晉、康敬、嚴鍇華

原東縱政委子憶父智謀:中央批示讚「有辦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我父親出生在江西興國縣的一戶貧農家庭,他是家中獨子,青年時期參加赤衛隊,後來又參加了紅軍的三次反圍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戰當中。他文化程度雖不高,但是打游擊的經驗豐富,十分警覺,管理也有一套。」原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的兒子尹東平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講述父親的故事,語帶自豪、敬佩,又有些許遺憾。其父去世那年,34歲的尹東平剛剛到香港發展,未能見父親最後一面。後來,他在香港經歷港英政府管治的無奈和香港回歸祖國後的高度自治,如今他也要接過這份傳承抗戰歷史精神的紅色使命,讓港人明白國家與香港始終是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血肉連接。

按指示營救800名民主文化人士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與尹東平在紅磡做訪問,眼前這片維多利亞海港恬靜怡人,誰想到日佔時期,尹父經常渡越維港往返九龍與港島,帶領東江縱隊配合中共中央的指示成功執行驚天動魄「秘密大營救」,先後安全救出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知識青年及其家屬約800人。

尹東平說,當年的香港就是國際消息情報中心,其父還參與制定3條營救路線,以及安排武裝護送,應對日寇盤查等等工作。

「父親曾被毛主席評價『似很有辦法』。」尹東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了一張1945年的文件圖片,上面有毛澤東的批示。談起父親的「有辦法」,尹東平如數家珍:父親有豐富的游擊戰經驗,當時就規定隊伍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停留3天,也是這份警覺,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物品損耗。

感慨昔日拾人棄槍 今軍力強大

尹東平說,在港英時期,為了保護後輩的安全,老一輩可能比較少跟後輩說以前抗戰的事情。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身為老戰士的後人,他很高興見到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愈來愈多學生到內地去交流,看祖國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的綜合實力逐步提升,香港從經濟、民生層面都進一步融入了國家發展大局,才迎來如今的發展。

他不禁回想,父親當年打游擊時,軍事物資匱乏,最開始要靠拾獲其他人不要的武器,如今國家的軍事實力愈來愈強大,「每一位中國人都會為祖國強大而自豪。」尹東平計劃今日待在電視機前等着這場盛大的閱兵。

老兵後人:父投身保家衛國 守住根望向未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當年游擊隊初到烏蛟騰村,村民見到他們衣衫襤褸、沒穿制服,以為是土匪,拿起竹竿就驅趕。」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副會長林鳴憶述,父親林傳與一班烏蛟騰村村民初見抗日游擊隊時,一度兵戎相見,後來卻被游擊隊的真誠打動,加入保家衛國的行列,打開香港抗戰篇章。八十年過去,祖國由當年積弱積貧搖身變成盛世強國,而香港始終與祖國血脈相連,從抗戰到改革開放,再走向富強,林鳴說:「無論是抗戰時守護家園,還是現時助力國家,香港人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根、望向未來。」

憶父與村民被游擊隊熱誠感動

林鳴的父親當年是烏蛟騰村的普通村民,起初對「不請自來」的游擊隊充滿戒備。直到村民見到游擊隊日間主動驅趕土匪,夜間就悄悄睡在山邊,風吹雨打也不騷擾鄉里,才漸漸放下防備。

後來,村民主動騰出處所,煮番薯、炒青菜招呼隊員,築建村民與戰士之間的情誼。林父後來也加入游擊隊,目擊日軍的殘暴,深明「保家」二字的分量,「這裏有屋企、有鄉親,守住這片土地,就是守住自己的根。」

秘密大營救 守護文化火種

「在香港抗戰史上,最動人、作用最大的莫過於秘密大營救行動。」林鳴介紹到,1941年香港淪陷後,數百名滯留港島的文化精英、民主人士陷入險境,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展開空前絕後的秘密大營救行動,把茅盾、鄒韜奮等文人從日軍眼皮底下轉移到安全地帶。林鳴展示了當年的路線圖,指着紙上彎彎曲曲的山道說:「隊員同文人換衫,教他們扮農夫、走山路,隊員有時要在樹洞裏藏一日,只為保住中國的文化火種。」

獲救的文人後來在內地繼續辦報、寫文章、製作抗戰電影,而港九獨立大隊的付出,令香港成為抗戰時期「不滅的文化據點」。林鳴強調,這場營救不只是軍事行動,更是「文明的守護」,香港用包容與勇氣,保住民族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從父親口中的烽火歲月,到親歷的時代巨變,70多歲的林鳴見證了香港從「苦日子」到「繁華地」的蛻變。他憶起小時候,米、糖、油都要憑票供應,為買物資,凌晨兩點就排隊,「排到頭,賣完就冇,唯有空手返屋企」;全村人擠在一起看9吋黑白電視,畫面模糊卻看得津津有味。「現在可不同了!」林鳴感慨道,現在超市裏糧油充足,電視有數十個台、年輕人拿着手機就能看世界,能夠趕上這個時代,「真的非常幸福。」

港守好「國家窗口」 與內地同進步

林鳴說,香港向來是「國家的窗口」。改革開放初期,海外資金、新技術透過香港進入內地,過半的外資都經香港到內地經商,香港就像橋一樣,連接祖國與世界,「過去如此,現在一樣,將來亦不會變!」他認為,香港的角色依然獨特,「『一國兩制』下,香港有自己的金融、法律體系,外國企業願意透過這裏同內地合作,而香港青年亦可以去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兩邊互相補足。」

他舉例,早年香港人帶彩色電視回內地,現在內地的高鐵、5G技術讓香港人驚嘆,「𠵱家係兩邊一齊進步。」

林鳴現在最愛做的事,就是帶着年輕人參觀抗戰圖片展,用父親的故事、自己的經歷,講好香港的過去與現在。他說:「銘記歷史並非要記恨,而是要記住我們的根!香港從來不是孤島,無論抗戰時守護文化、守護家園,還是現時助力國家,香港人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根、望向未來。」

林詩鍵:銘記歷史珍視富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康敬)全國政協委員林詩鍵今日(3日)將首次在現場觀看閱兵,「能夠見證大型閱兵,我心情十分興奮。」

林詩鍵祖籍廣東清遠,祖父30年代開始在香港和澳門創業,從祖母和父親口中得知祖父非常愛國,在抗日戰爭期間,祖父一直都有賑災和贈醫施藥等等,受到家族的影響,他亦十分愛國。他非常感恩自小有機會學習中國歷史,也會向下一代解釋國家今天的富強實在是得來不易,一定要在戰爭和戰前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和經驗。

沈慧林:倍感榮幸心情激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香港政協青年聯會主席沈慧林今年曾與家人回到福建泉州的祖屋尋根,了解到自己的家族與抗戰的淵源。今年是沈慧林第二次到現場觀看閱兵,他說:「我倍感榮幸,心情很激動,國家和香港都歷經風雨考驗,才能有現在的發展,我會將這次閱兵現場的見聞帶給香港的學生。」

沈慧林家族的先輩曾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亦曾捐資購買飛機,抗戰勝利後家族更致力於在國內外傳承中華文化,沈慧林耳濡目染,這些年也在香港做青年工作和弘揚中華文化。正如為抗戰付出鮮血、汗水的先輩那樣,他也希望能盡自己一分力,透過帶青年了解祖國發展以及文化底蘊,讓更多香港青少年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香港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楊永杰:愛國課堂生動震撼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身為教師的立法會議員楊永杰表示,自己萬分期待在閱兵儀式看着整齊的方隊邁着鏗鏘步伐走過天安門廣場,見證一系列現代化裝備展示國家的國防軍事力量。「這場閱兵不僅是國家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堂生動震撼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相信所有香港市民都會深刻認識到只有國家安全、主權和發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香港『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社會才能實現長期繁榮穩定。」

為了更充分地「讀懂」這次的閱兵,楊永杰仔細閱讀香港文匯報近日所刊出「聚焦九三閱兵」系列報道,深刻了解到國家的最新軍備,海陸空軍攻防實力的顯著增強。他表示,這不屈不撓、高歌猛進的強軍歷程,值得每一位中國人無比自豪。

姚柏良:現場見證非常振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香港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自幼聽祖母分享在抗戰期間躲避日軍的故事,並透過觀看連環圖和《地道戰》等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對抗戰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加上他從事旅遊業多年,積極推廣紅色旅遊,深刻感受到「戰爭十分殘酷,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

姚柏良早年曾出任愛國企業家徐增平的總裁助理,恰逢烏克蘭拍賣未建造完成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被派駐當地參與促成購艦事宜,經過兩年多的艱辛努力,成功為國家引進,其後該艦由國家改建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這樣的經歷,也讓姚柏良成為一位軍事迷,對中國軍事發展有很特殊的情感。

姚柏良興奮地說:「我對今次能親臨現場見證國家的盛大閱兵感到非常榮幸及振奮。這不僅是軍事展示,也體現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提升。」

梁美芬:止戈為武昭示軍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黃子晉)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梁美芬的家庭與抗戰歷史緊密相連。抗戰期間,她的母親留守香港,父親前往肇慶避難。兒時,她便聽母親講述日軍侵佔香港時的悲慘景象,如餓殍遍野、女性遭姦淫殺害、孕婦也未能倖免。這些故事讓她深刻體會到抗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長大後,讀到南京大屠殺的暴行更令她震驚,中國曾積貧積弱,遭受列強欺凌,百姓生命如草芥。梁美芬深知,今日和平是先輩們用血肉之軀換來,她對抗戰勝利充滿感恩,也明白發展和安全相輔相成,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是和平的保障。

今日親眼目睹是次閱兵,梁美芬精心設計自己的裝扮,以示尊重,她說,會穿上一件前襟和下襬輕盈飄逸的紅色裇衫,看起來像紅旗飛揚。梁美芬相信此次閱兵將向世界展示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高科技成果,讓那些企圖挑釁中國的勢力知難而退。

林順潮:致敬歷史展示實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康敬)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並非第一次在現場觀看閱兵,但仍是無比期待,他說:「對我而言別具意義。」他指出,當整齊的方陣和雄壯的軍樂震撼耳鼓時,那份震撼和自豪感無以言表,「這不僅是對國家實力的展示,更是對歷史的莊嚴致敬。」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身為醫生的林順潮說,自己對那段歲月的醫護人員不畏艱險、救死扶傷的精神深感觸動。許多醫者在戰火中冒着生命危險搶救傷員,他們的專業和奉獻與前線將士同樣偉大,「這讓我更加體會到『守護生命』背後所承載的民族責任。」

在出發前,林順潮特別翻閱不少資料,了解今次閱兵的亮點和國家最新的軍事實力,他也從香港文匯報的報道中得到很多啟發。「帶着一份敬意和期盼,我還準備了一個小國旗西裝襟章,作為珍貴的紀念,見證這段歷史時刻。」

冼漢廸:關注軍事科技迭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康敬)「第一次現場看到軍人們整齊一致的步伐、威武雄壯的軍容,還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內心感到無比震撼。周圍的人群都沉浸其中,有的揮舞着小國旗,有的眼含淚光,我感覺當時大家的心都是緊緊相連的,在共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驕傲。」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廸如今回想2019年在北京觀看閱兵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這次他更提前了解是次閱兵的亮點,關注閱兵訓練背後的科技迭代,種種發現都讓他感到非常激動和期待。

冼漢廸從小就聽長輩講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抗戰事跡,他們在保衛香港的戰鬥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當時港九獨立大隊建立了國際工作小組,積極營救國際友人、與盟軍共享情報,展現了超越意識形態的國際合作精神。

他認為,至今香港仍在傳承,只是從「情報樞紐」變成「超級聯繫人」,從戰時的營救行動到現在的全球合作與交流,形式變了,但依託祖國、聯通世界的定位,以及服務國家所需、發揮自身所長的擔當不變。

何建宗:致敬抗日衛國軍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鍇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何建宗早前參觀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人民的抗戰歷史,希望為是次盛大的閱兵做足功課。

他更特意準備一套黑色中山裝,他解釋指這套衣服有雙重含意,既是緬懷當年的抗日英烈與犧牲軍民,也是向當今保家衛國的人民解放軍致敬。「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一切沒有人民軍隊是不可能達到的。」何建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