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雨潤、郭瀚林 北京報道)法國醫生貝熙葉之子貝石濤9月2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三場記者見面會上表示,他的父親貝熙葉1913年就來到中國,之後的40多年都在中國度過,將自己的後半生全身心奉獻給中國人民。
貝熙葉來到中國後便投身中國醫療體系的現代化建設,擔任了天津北洋(海軍)醫學堂教授、法國駐華公使館的醫官等多個重要的職務。他為大批中國民眾提供過醫療救助,除此之外,貝熙葉還擔任過法國在北京設立的聖米歇爾醫院院長,其間他要求擴建醫院,以便能夠救治更多的中國病人。「當時在北京的很多外國醫院拒收中國病人,我父親認為這很不公平,所以要求擴建。」貝石濤說。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貝熙葉立即挺身而出,代表外國駐京醫官致函中國紅十字會,願意為紅十字會服務,支援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有抗日人士找到貝熙葉,希望他為根據地運送藥品提供支持,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貝石濤說,一開始父親還能夠駕駛掛着外交牌照的汽車穿越日軍封鎖線,利用他法國駐華公使館醫官的身份打掩護。後來隨着戰爭形勢日益趨緊,汽油成了管控物資,貝熙葉又義無反顧地改用自行車運送藥品,開闢出一條單車「駝峰航線」。「他當時已是71歲高齡,往返於城裏住所和西山之間,為抗日根據地秘密運送了一大批藥品,包括無線電電池等急需物資。」貝石濤表示,在中國抗戰期間,自己的父親始終堅定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幫助中國人民擊退日本侵略者。
貝石濤指出,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時,他的父親貝熙葉曾見證過日軍的暴行。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深感震驚。盧溝橋事變後,貝熙葉第一時間趕往前線救治傷員。他在寫給生活在北京的法國友人信件中提到,他救治過逃亡到北京的一些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暴行深感憤怒,認為這不可接受,幫助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理所當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