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25日,愛國進步人士嚴寶禮等在上海創辦文匯報。因高舉抗日救國大旗,遭日偽與租界當局雙重陷害,1939年5月18日後自行停刊。
1945年8月18日,即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勝利後的第3天,文匯報「號外第1號」在上海復刊,至9月5日先後出了19天號外版。9月6日,文匯報正式復刊,編號為第478號,與1939年5月18日出版的第477號相接,以示精神一脈相承,其英文報名則開始改為 WEN WEI PAO。發行遍布全國各地,重點則在上海、北京和江浙地區。
復刊後的文匯報在顯著位置報道日軍投降及懲處漢奸新聞。1945年9月3日,文匯報報道了2日上午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密蘇里號主力艦上舉行的消息並配發社論《日本降書的簽字》。9月9日,文匯報刊發報道《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今晨在首都舉行 何應欽總司令昨午飛抵京 解除日軍武裝三個月可竣事》。9月12日,文匯報刊發《上海地區日軍投降 今日起開始接收 湯將軍召見松井命令遵照》、《市政府各局派員 今晨接收偽市府》等報道。9月30日,文匯報刊發報道《漢奸30餘名就逮 將解法庭公開審理 袁履登林康侯聞蘭亭等均在內》。
1946年後,文匯報在有關國共和內戰的問題上開始拋棄原先所持的所謂「不偏不倚」的態度,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表達廣大民眾對和平民主的熱切盼望,抨擊國民黨為一黨之私,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而走向內戰、走向獨裁的倒行逆施,正面報道中國共產黨方面的消息、動向與談話並予以正確的解讀,為國統區民眾了解事實真相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平台。
由於文匯報新辦報方針符合歷史發展方向,因而很快贏得了眾多讀者,其影響面覆蓋到工、農、商、學等各個社會階層,至1947年5月被迫停刊前已經發展成為在上海乃至全國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強的日報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從未放鬆過對新聞業的監控與迫害。文匯報復刊後,與上海乃至全國各地的其他進步報紙一樣,始終處於國民黨當局的高壓之下,不得不為維護新聞自由而戰。
文匯報堅持正義,不顧當局的禁令,如實報道反飢餓、反內戰遊行示威等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並發表客觀公正的評論,因此遭到國民黨當局的打壓封殺。
1947年5月24日的文匯報,成了解放戰爭時期在上海出版的最後一期。自1945年8月18日復刊,至1947年5月24日被迫再次停刊,歷時一年零八個月。
1948年9月9日,兩度涅槃的文匯報在香港恢復出版,距1947年5月25日文匯報在上海停刊之日不滿16個月,可謂浴火三生。報頭下標明:「督印人徐鑄成」、「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創刊」,以示其與公曆1938年1月上海文匯報一脈相承,編號則另起,標為「港字第一號」,其英文報名為WEN WEI PAO(註:自1959年4月17日起,改用WEN WEI PO,沿用至今)。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妍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簡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