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亮亮
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隨電視台參加太平洋戰爭部分的外景攝製,5月兩個行程,先後到訪太平洋中部的塞班島、天寧島和關島,以及夏威夷的檀香山與美國本土的華盛頓與紐約。
已經退役的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列艦就停泊在珍珠港,作為二戰歷史遺產供公眾參觀。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停泊的密蘇里號就是盟軍接受日本投降儀式的地點。5月7日我們攝製組一行到密蘇里號參觀拍攝,初夏的檀香山天氣晴好。經過預約的遊客甚多,大部分是美國人包括很多學生,也有一些日本人和中國人。
密蘇里號以實物、照片、甲板上的區塊等重現了當年投降儀式的場景。盟軍主要成員國都派高級將領或高官出席,主持儀式的是美軍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上將。按照盟國英文名稱的順序,在日本投降書上第一個簽字的是中國代表、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1887-1959),他沒有用美方提供的鋼筆,而是用自己攜帶的毛筆,代表中國寫下了剛勁有力的名字。戰敗國日本派出的代表是外務大臣重光葵與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這兩個人都與日本侵華戰爭有關係。重光葵拄着柺杖出席儀式,原來他在1932年4月上海虹口公園爆炸案中被炸斷右腿,當時他是日本駐華公使,在場的日軍上海佔領軍總司令白川義被炸死,這是一二八事變之後在上海一起著名的抗日行動。梅津在1935年簽署華北「何梅協定」而為人所知,後來擔任關東軍司令和總長。一個外相、一個參謀總長代表日本政府和軍部在投降書上簽字。
在天寧島我們參觀和拍攝了軍用機場。1945年8月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B-29就是在這裏裝上原子彈,然後飛往日本,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原子彈,這兩座城市幾乎瞬間被夷為平地,數十萬人喪生。
天寧島屬於美屬北馬里亞納群島,土地面積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兩千。天寧島機場在1945年有4條2,590米長的平行跑道,可供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起降,是美軍在太平洋最大的機場。機場北面有兩個凹槽遺蹟,是為裝掛原子彈興建的設施,原子彈的體積龐大,不能直接從地面裝進B-29的彈艙,先在地上挖一個凹槽將原子彈放入,再將飛機開上凹槽並對準彈艙,才將原子彈裝抬進飛機。我們攝製組在夏日的陽光下,實地探訪和拍攝了這個凹槽。據了解,現在這個機場已經展開全面修繕,未來將重新作為軍用機場啟用。據說由於過去堵截中國的第一島鏈已經失效,美國現在正在強化第二島鏈,天寧島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從原子彈裝運的地點,想到我曾到訪的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城市每年都舉行儀式悼念當年死於原子彈轟炸的死者。日本因為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而遭到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社會至今沒有全面的深刻的反省。
這次採訪拍攝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年日本發動珍珠港突襲,驚動了美國,美國從此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美國強大的製造業全力投入戰爭,成為「民主兵工廠」,源源不斷生產大量坦克、大炮、軍艦、卡車、彈藥,不僅供應美國,也供應盟國,而日本在人口、資源、製造業等各方面都處於劣勢。
今天的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整體軍事實力也與美國旗鼓相當,有些方面甚至超過美國,這就是中國在亂世中能夠保護自己的人民、維護自身利益的最根本的原因。
四十年後的今天,在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撫今追昔,心潮澎湃。家父在23歲的時候,加入當時剛在上海復刊的文匯報並且被派到南京採訪,寫了三篇特寫《在勝利之都》,為我們留下了1945年9月9日在南京由中國軍方主持的日軍投降儀式的詳盡全面的記錄,不僅記述了當時首都中國軍民迎來抗日戰爭勝利的喜悅,也記載了整個江南地區中國人喜慶光復的社會狀況。這次幸得香港文匯報同事的鼎力協助,找到刊有《在勝利之都》的文匯報,使家父的相關報道得以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與今日讀者一起分享。我在1988年春從內地移居香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文匯報,在文匯報工作13年,開始了作為香港媒體人的歷練。當時已經退休回到上海居住的家父十分高興。父子兩代先後在上海和香港的文匯報工作,自是一段佳話。家父晚年閱讀的報紙,就包括港滬兩地的文匯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