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謙指出,利用「分子檢測」協助診斷,可避免90%不必要的手術。香港文匯報記者張茗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香港成年人口中,近半數有甲狀腺結節,當中5%至10%屬惡性,有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然而,過往診斷結節屬性的方式卻存在不確定性,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才可確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內分泌外科團隊分析了瑪麗醫院近4年的2,000個病例數據,發現利用分子檢測診斷,估計可避免90%不必要的手術,該研究早前已於國際權威期刊《甲狀腺》(Thyroid)上發表。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外科主任馮文謙指出,分子檢測既可降低患者出現手術併發症的風險,亦避免浪費醫療資源,惟現有分子檢測主要為外地引入,有一定成本且病人需自費,希望能促進本土研發以降低檢測成本,從而普及化並引進公營醫療系統。

馮文謙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傳媒訪問時指出,甲狀腺是位於人體頸部前方、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分泌甲狀腺素以調節新陳代謝,影響體溫、血壓、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正常甲狀腺體積細小,肉眼難以察覺,而甲狀腺結節可引起頸部腫大,俗稱「大頸泡」。

研究數據顯示,40%至50%的人群存在甲狀腺結節,其中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馮文謙強調,90%的甲狀腺結節為良性,多數不會引發症狀,但如結節生長過大可能導致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痛等壓迫症狀;若結節分泌過多甲狀腺素,則可能引發甲亢以至出現肌肉無力、心跳加速,甚至有心臟衰竭的風險。

馮文謙指出,5%至10%甲狀腺結節屬惡性,現行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評估、甲狀腺功能測試、超聲波檢查及細針穿刺細胞檢查(FNAC,又稱「抽針」)。然而,以「抽針」方式約有20%至30%結果屬「不確定性」,即無法明確判斷結節的良惡性。他指出,當其報告為不確定時,其癌症風險介乎10%至40%,傳統會重複抽針或直接進行手術,「但研究接受手術的病人中,最終有70%為良性,即承受了不必要的手術風險。」

若實現本土研發 可降檢測成本

而根據研究團隊的病例分析發現,若全面利用分子檢測斷症,估計可避免90%不必要的手術,不但可降低患者出現聲帶損傷或終身服藥等潛在併發症的風險,也讓高風險患者能優先獲得治療,低風險患者則可安心接受觀察。惟馮文謙指出,現有分子檢測主要為外地引入,多由私營機構提供,部分需送往外地檢測,成本較高,因此尚未納入公營醫療體系,病人需自費檢測,價錢則視乎每間診所與化驗室而有所不同。

檢測效率方面,他指傳統手術的病理報告一般需時約一星期至兩星期,惟輪候手術的時間則由數月至數年不等。本地分子檢測報告需時同為一星期至兩星期,若把樣本送往外地等待報告則需時一兩個月,「若能實現本土研發,隨着技術成熟,檢測成本降低,有望普及化並引進公營醫療系統,實現患者與醫療資源的雙贏。」

他續說,絕大多數甲狀腺癌為低風險的早期癌症,一期患者的十年存活率超過95%,「但如出現細胞侵蝕、淋巴擴散等情況時,復發風險會增加,需結合術後輔助治療。」他強調,分子檢測需結合超聲波檢查和醫生的臨床判斷,高風險結節則多數需直接透過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