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機場科航空旅客第二組指揮官陳妙玲。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海關及警務處聯同內地及海外多個執法機構,由今年6月至8月展開聯合執法行動,重點打擊利用航空旅客作為媒界將毒品輸入香港,合共偵破74宗旅客以香港為目的地的販毒案,檢獲1,219公斤毒品,包括622公斤大麻、280公斤氯胺酮、200公斤可卡因、85公斤「冰」毒、29公斤海洛英及2公斤搖頭丸,市值約4.79億港元。行動中,共拘捕96人,當中年最小僅得16歲女學生,涉偷運18公斤可卡因,一旦罪成,恐要面對數十年監禁,前途盡毁。警方及海關提醒市民,切勿輕信「帶少量毒品係無事」或「免費旅行」等謊言。

海關機場科航空旅客第二組指揮官陳妙玲在聯合記者會上,簡述其中四宗在機場破獲的販毒案件詳情。第一宗案件,發生於今年6月1日清晨,當時旅客人流不多,海關人員留意到兩名旅客行為閃縮,並嘗試由海關綠通道邊緣通過,海關人員即時截停兩人經查問得知來自南非約翰尼斯堡,分別為22歲非本地男子及16歲非本地女子,兩人報稱情侶,女子為一名學生。海關人員使用X光機檢查兩人手提行李時,X光影像顯示行李內物品密度異常高,明顯有別於一般旅客行李,海關人員經進一步檢查發現行李內有不同款式塑膠玩具同毛公仔,用作遮蓋行李底部的黑色膠袋,而黑色膠袋套住用錫紙包裝的長方形物體,經檢測為18塊共重18公斤懷疑可卡因,市值約1,500萬港元,當場拘捕兩人。

第二宗案件,發生於今年7月5日,海關人員在入境大堂的海關綠通道截停一名神情緊張的50歲本地女子,當時她攜帶兩件寄艙行李及表示從法國巴黎返港。海關人員打開兩件行李檢查,發現入面只有大量衣物,表面上並無異樣,但當海關人員清空行李內所有物品後,發現兩件行李仍然異常沉重,於是使用X光機檢查發現兩件行李底部影像密度都異常地高;經深入檢查後,海關人員在兩件行李箱嘅底層發現暗格及藏有白色粉末,經初步檢測為共重3.7公斤懷疑可卡因,市值約290萬港元。

第三宗案件,發生於今年7月12日,機場科海關人員在入境大堂海關綠通道揀選一名從德國法蘭克福到港的58歲非本地女子作清關檢查,當時佢攜帶住兩件寄艙行李。海關人員使用X光機檢查其兩件寄艙行李時,發現X光影像有可疑,物品呈深綠色、形態相近及密度較深,經打開兩件行李檢查發現共有24包款式相同的食物包裝,由於旅客從歐洲抵港,但食品包裝印上中文字「茶樹菇」;海關人員打開包裝後,共檢獲47公斤懷疑氯胺酮,市值約2,100萬港元,屬今次行動中檢獲毒品數量最多、市值最大危險藥物案。

第四宗案件,發生於今年8月3日,海關人員在入境大堂海關綠通道揀選一名從泰國曼谷到港的48歲非本地男子作清關檢查,海關人員用X光機檢查其寄艙行李時,X光影像顯示行李內物品形態相近,密度平均;海關人員打開行李檢查,發現衣物中有20個錫紙袋,而錫紙袋內共藏有10公斤懷疑大麻花,市值約200萬港元。

陳妙玲總結上述四宗案件,雖然不法分子販運毒品手法層出不窮,包括委託不同國籍及年齡層人士運送受管制物品進出香港,又以食品包裝、玩具毛公仔作掩飾,甚或行李箱底層暗格等收藏手法,企圖逃避海關偵查;她強調,海關人員會運用高科技儀器協助執法,除利用X光機掃瞄行李外,亦會使用其他先進設備檢查行李內物品,例如拉曼光譜分析儀、離子分析儀及快速毒品測試,以協助海關更快及更有效辨別危險藥物種類。海關會因應販運毒品趨勢,根據風險評估同情報分析,持續嚴厲打擊犯罪集團,防止毒品流入香港。

毒品調查科行動組高級督察何灝庭。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攝

毒品調查科行動組高級督察何灝庭提醒市民,販毒集團招攬市民參與販毒活動時會訛稱「帶少量毒品係無事」,但根據海關資料顯示,近一年法庭對販毒罪行所頒布的刑期反映事實並非如此,在已結案的35宗涉及航空旅客運毒案件中,有34名被告被定罪;其中在今年3月結案的一宗海關販毒案件為例,案中被告由巴西經香港國際機場偷運約4.8公斤可卡因,最後被判監禁25年。由此可見,「飛機豬」需要付上沉重代價,刑期亦相當具阻嚇性。